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0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6篇
各国政治   22篇
工人农民   18篇
世界政治   166篇
外交国际关系   49篇
法律   664篇
中国共产党   268篇
中国政治   817篇
政治理论   143篇
综合类   402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89篇
  2014年   247篇
  2013年   199篇
  2012年   200篇
  2011年   225篇
  2010年   227篇
  2009年   219篇
  2008年   199篇
  2007年   116篇
  2006年   95篇
  2005年   82篇
  2004年   76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现代国家的成长过程既是暴力的垄断过程,又是国家理性的成长过程,是一系列权力、程序、机制、知识、微观制度的复杂综合。现代国家对治理术的掌握与灵活运用是垄断暴力的基础条件。欧洲国家警察制度的确立表明:警察要例行和日常地介入公共生活。警察制度的公共性功能开始逐渐显现,推进了公共管理技能的发展,同时也意味着国家反思性监控能力的提高。国家对暴力的逐步垄断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广泛的国内和平在西欧国家出现了。国家对暴力工具的逐步垄断,是影响现代性发展的独立变量。  相似文献   
112.
7月22日,韩国国会在通过一部法案时,上演了一出闹剧:反对党议员和执政党议员发生激烈争执,甚至厮打起来。近年来,类似的议会暴力在亚洲官场中屡见  相似文献   
113.
卡夫卡的《在流放地》展示了新旧时代交替过程中,仪式与暴力的运行方式的变迁。在古旧的刑罚体系中,绘制仪、耙等工具以不同的功能在十二个小时的行刑仪式中展演暴力;而人则在仪式化的暴力下,被降级为动物性、工具性的存在,丧失反抗能力,臣服于暴力。作品中新指挥官上任后的新时代,仪式式微,权力空间从公共景观转向封闭场所,惩罚对象从肉体转向灵魂,暴力隐匿。但是,式微的仪式仍有着潜在的力量,暴力终会以某种形式复归。  相似文献   
114.
身份认同问题是原苏联空间中的很多国家和地区在转型过程中所必须要面对的共同难题,而克里米亚长期的身份认同困境则是其中影响最为深远、也是国际影响最大的问题之一。克里米亚身份认同问题源于苏联时期,从斯大林到赫鲁晓夫,再到戈尔巴乔夫,不同时代的苏联领导人对于克里米亚采取了不同的地区政策。由于不同时期的政策思路存在明显的矛盾,使得克里米亚的身份归属出现了"错位"的现象,从而导致苏联解体之后的克里米亚陷入了身份构建的困境之中。后苏联时代的克里米亚共有三条可能的身份建构路径,分别是推动国家认同的深入,建立乌克兰身份;推动地区认同的深入,建立克里米亚的独立地区身份;以及推动民族认同的深入,回归俄罗斯身份。但在身份认同建构的实践中,由于克里米亚半岛以俄语为共同语言,在俄语的历史叙事中,乌克兰的缺位和鞑靼人的反面角色使其难以通过历史叙事的重构形成新的国家认同和统一的地区认同。同时,由于长达数百年的俄罗斯化过程,整个半岛的符号体系完全俄罗斯化,无论是地理名称、城市雕塑、政治符号抑或是文化标签,都被打上了鲜明的俄罗斯印记。在原苏联空间内复杂的族群分布状态下,乌克兰中央政府无力主导克里米亚的身份认同建构。而克里米亚人为了平衡来自基辅的外在压力和来自鞑靼人的内在压力,继续维持并强化本就在本地区占据主流地位的俄罗斯民族身份,不可避免地选择了继承苏联所赋予克里米亚的所有身份符号,并重新寻回沙俄时代的历史叙事,强化自己的俄罗斯身份。在俄罗斯身份认同不断强化的大背景下,克里米亚在20世纪90年代就产生了以民族主义为基础的分离主义运动,在1994年,整个分离主义运动达到了高潮。时任乌克兰总统库奇马凭借高超的政治手腕和有利的国际背景,在没有产生冲突的情况下瓦解了90年代的分离主义运动,但始终没有办法推动克里米亚地区形成乌克兰身份的建构。最终,在2014年3月,身份认同的困境最终成了克里米亚事件的导火索。克里米亚事件的发生也再次证明,身份认同的问题并不能完全决定国家或地区的命运,但是如果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或地区长期无法摆脱身份认同的困境,那么它始终都将成为这个国家或地区未来发展道路上的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115.
感悟茨中     
教堂茨中之所以声名远播,主要是因为这里的天主教堂。因为它不仅是神的符号,而且还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交融。  相似文献   
116.
三月中旬以来,西藏与北京奥运成了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这两个本来毫不相关的事物被一些媒体和政客硬拉到一起。中国政府制止"藏独"暴力活动的正当行为,成了它们攻击所谓中国人权状况的把柄;捣乱奥运圣火传递的暴力举动,却得到一些西  相似文献   
117.
汉字作为世界上唯一仍在使用的具有图示语言意义的符号,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作为文化载体的中国古代建筑,无疑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恰到好处的诠释与表达。而作为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基本组成单位,汉字"间"蕴含了中国古代人生理想的"所指"意义,以及此人生理想在建筑营建中的外在体现。  相似文献   
118.
鲍德里亚把价值分为四个阶段:自然物阶段(使用价值阶段)、商品阶段(交换价值阶段)、结构阶段(符号价值阶段)和碎片化阶段(发散阶段)。“价值四阶段说”深刻把握了时代的表征,对于我们理解时代很有价值;它抛弃了价值的根基:交往实践,因而必然走向虚无主义;它把价值阶段的转换理解成“格式塔”式的转换是不符合历史真实的;价值的主导机制和基础机制不同,主体机制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而基础机制则是弥散的、持久地发挥作用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9.
林海 《政府法制》2012,(9):14-16
2009年,日本全部47个都道府县都有了自己的《暴力团排除条例》。这一法案的核心精神是“斩断与暴力团的关联罪恶链条”。  相似文献   
120.
李富超 《中国保安》2013,(20):67-69
美国国家学校安全中心的统计和调查显示,在2007~2008学年,美国12年级共有5570万学生,其中43人在学校发生的暴力事件中死亡。在2007年一年中就有150多万12~18年龄段的青少年遭受到非致命的校园暴力伤害,其中包括82.68万盗窃和68.41万群架暴力袭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