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2篇
  免费   25篇
各国政治   11篇
世界政治   21篇
外交国际关系   48篇
法律   59篇
中国共产党   143篇
中国政治   96篇
政治理论   39篇
综合类   2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1.
丁纯 《人民论坛》2013,(1):10-1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和二十一世纪初分别经历了两轮严峻的经济和社会转型,前一轮是面对经济高速增长到低速徘徊的阶段性转折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衰变、第二次科技革命、能源消费和产业结构嬗变等内外部冲击所进行的巨大转型和适应过程,后一轮则是经济全球化、老龄化压力和两德统一重负下的主动出击和断腕求生。德国的两次...  相似文献   
12.
《党政论坛》2012,(16):44-45
出于对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功绩的认可,《联合国宪章》赐予了我们神圣的一票否决权。由此,这庄严的一票,成了中国在联合国外交的艺术精髓所在。反对什么?反对谁?何时反对?都耐人玩味。曾有玩笑说中国最喜欢的两种意见就是弃权与反对,这说法太不正确了。中国至今仍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使用否决权最少的国家,而弃权也并非意味着沉默和无态度。与其一味指责,倒不如让我们仔细看看这八张否决票。从中体现的,是站在世界之门前的大国背影。  相似文献   
13.
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尾声之际,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力排众议,坚持中国与美苏英并肩主导未来国际事务,后来又加入法国,共同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根据联合国宪章,安理会就非程序问题投票表决时,只要一个大国不同意,决议就不能通过。大国地位不是自封的,其形象最终产生在他国的认识和判断之中。客观而言,罗斯福关于中国大国地位的思想曾经遭到包括丘吉尔在内的当时许多政治家的嘲讽,  相似文献   
14.
刘晓华 《学习月刊》2012,(22):19-19
国家认同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一直是世界各国特别是多民族国家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这个问题似乎变得越来越严重。一方面,“国家认同”的概念魅力无穷,像着了魔咒一样催生着新国家的诞生。但同时,这个概念也给多民族国家带来了无穷的战争和灾难,在一些国家,一些民族争取独立成为民族国家,造成内战不断,相处一室的人民互相杀戮。传统上人们视为特定的民族国家一时间变成了可变动的东西。认识民族国家和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5.
程亦军 《学习月刊》2012,(17):44-45
自1994年以来,在多种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俄罗斯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深重的人口危机之中。对于俄罗斯来说,人口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社会问题,它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事关民族存亡和国家兴衰的重大政治问题。2006年5月10日,当时的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国情咨文中异乎寻常地以空前的篇幅阐述了对国内人口状况的担忧和解决人口危机的政策设想,称人口问题是“当代俄罗斯最尖锐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选择了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强调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在建立和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的同时,对经济进行积极有效干预,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公平之间的均衡,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将社会政策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并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政策措施。在60多年的社会建设过程中形成了一些独特的做法。  相似文献   
17.
<正>世界范围内,地区主义因为欧洲一体化的危机和美国对那些具有挑战美国霸权的地区主义进行打击而注定进入一个历史的低谷如果把地区主义的诞生和发展看作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  相似文献   
18.
高心满 《人权》2012,(4):32-34
从学术角度而言,人的尊严是人权的源泉,这一观点有着深厚的学术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随着人权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以人的尊严为基本考量的人权理论也得到了不断发展。在这个倡导权利的时代,人的尊严与人权保护是一种具有普世意义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9.
《江淮法治》2011,(6):39-39
六十多年前,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初期。在法国耗费大量财力物力构筑的马其诺防线的南端,有一个叫吉永的镇子,法军的哨兵抓到了一名闯入防区的男子,他立即被当作德国间谍,送到军事法庭受审。  相似文献   
20.
美国人一直以冷战的胜利者自居,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对抗了几十年,双方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恶化了国际环境,造成了许多矛盾与冲突,损害了世界和平。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采取的第一个步骤便是改善苏美关系,试图摆脱冷战的桎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