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47篇
  免费   19篇
各国政治   51篇
工人农民   35篇
世界政治   71篇
外交国际关系   62篇
法律   215篇
中国共产党   545篇
中国政治   875篇
政治理论   122篇
综合类   19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226篇
  2013年   203篇
  2012年   250篇
  2011年   255篇
  2010年   167篇
  2009年   225篇
  2008年   225篇
  2007年   98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美国国家图书馆奖得主、华裔作家哈金在接受南风窗特约记者河西的专访中,最打动我的是这一段话:"我想讲一个普通士兵面对战争心灵挣扎的故事,一个非常个人化的故事,而并非集体经验。战俘作为失败者.他们的声音被无情地剥夺了。我意识到,《战废品》可能会给那些被遗忘的人带来一丝希望.使他们的声  相似文献   
82.
王凡 《同舟共进》2014,(9):15-19
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特指新政协)已经过去整整65年了,许多曾经置身那次会议的人,在回忆当年情景时,都会说到一个词,就是“难忘”。 的确,我们在今天重温那次会议的一些情景和往事,诸多党派社团、各界爱国人士广泛参与、同聚一堂、共商国是的生动场景,以及即将成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们显示出的政治诚意、政治智慧,给我们留下的印象依旧可以用“难忘”来形容。  相似文献   
83.
从南湖红船扬帆起航的那一刻起,中国共产党驾驶这艘红船,已经驶过了90年的光辉历程。在这90年里,浙江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留下了深刻的浙江印迹。寻根溯源,抚今追昔。在建党90周年之际,我们沿着前人留下的红色印迹,共同追忆这些发生在浙江的重要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84.
李珺 《时代风采》2011,(10):28-28
4月29日,由陆良县总工会、团县委、县妇联主办的纪念建党90周年系列活动暨“红色记忆活力陆良”广场歌咏活动在囊文化公园举行。县委副书记解天云,县人大主任赵鸿翔,县政协主席太云生。县人大副主任、总工会主席潘云忠等领导出席了活动。  相似文献   
85.
深夜,在我常去的那家论坛上发现了一个帖子,让我的心头不禁一热,帖于是这样写的——我发现一个问题:论坛里幸福的帖子很少很少,都是人们的伤心、郁闷、愤怒等  相似文献   
86.
安静 《群众》2011,(5):67-67
在当下对历史的"消费"可以说是变本加厉,读历史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分享一些私密的经验。"小事时代"的演绎既能丰富历史的肌理,但也会在不经意中导致对历史认识的格式化,因为对历史的重构和演绎往往会遮蔽真实的历史,会改写进入历史的姿态和路径。  相似文献   
87.
从军行     
正~~  相似文献   
88.
89.
练习摹仿是摹仿者在摹仿笔迹时常用的手段。由于中文签名字数少,更利于摹仿,所以鉴定练习的摹仿签名真伪就更加困难。练习摹仿签名的实验得出:整个摹仿过程是一个逐渐接近被摹仿者签名的过程。在不易被摹仿的特征里,往往反映的是书写者的书写习惯,还有一部分反映的既不是摹仿者的书写特征,也不是被摹仿者的书写特征,是摹仿的综合作用引起的特征。  相似文献   
90.
20世纪80年代后,学界的“记忆”研究逐渐兴起。法国当代史学名家皮耶?诺哈主编的多卷本《记忆之场》引领了这一潮流,将之聚焦于富有象征意味的“记忆之场”上。诺哈区分了“记忆”与“历史”,指出了“记忆”的“场所”具有的物质性、功能性与象征性,并以庞大的篇幅建构了法国国族自我认知的社会史。其中,孔帕尼翁的《普鲁斯特之<追忆似水年华>》将普鲁斯特及其作品视为一种“记忆之场”,探讨了“泛普鲁斯特学”、成为“法国伟大作家”的普鲁斯特及其成功的社会基础,将“普鲁斯特”这类“建构之象征物”纳入到“法国之所以成为法国”的研究中,表明其保证了一种集体性的、文化与身份认同的再生产;该文也代表了作品研究的另一种进入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