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477篇
  免费   101篇
  国内免费   70篇
各国政治   111篇
工人农民   200篇
世界政治   606篇
外交国际关系   161篇
法律   5440篇
中国共产党   3781篇
中国政治   6079篇
政治理论   2074篇
综合类   4196篇
  2024年   88篇
  2023年   405篇
  2022年   392篇
  2021年   428篇
  2020年   488篇
  2019年   319篇
  2018年   150篇
  2017年   287篇
  2016年   483篇
  2015年   898篇
  2014年   2112篇
  2013年   2278篇
  2012年   2103篇
  2011年   2042篇
  2010年   2018篇
  2009年   1704篇
  2008年   1476篇
  2007年   1150篇
  2006年   889篇
  2005年   677篇
  2004年   582篇
  2003年   543篇
  2002年   459篇
  2001年   370篇
  2000年   242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江川 《法制博览》2023,(31):6-8
互联网、网络应用、移动支付、大数据等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带来极大经济效益,同时也为犯罪模式从线下转向线上、从现实转向隐秘提供了温床。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近年呈现井喷爆发之势,改变了传统诈骗犯罪的作案模式,为如何在新形势下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财产安全、推进基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带来了新的课题。本文以河北省宁晋县为例,总结了近年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发案情况,从基层视角分析了打击电信网络犯罪的现实困境,提出了完善立法、扩大宣传、综合治理三个方面建议。  相似文献   
992.
伴随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社会深度转型,大学生网络法治教育日趋复杂化,集中体现在网络虚拟空间使法治教育对象复杂性尽显、网络开放生态使法治教育环境复杂性加剧、网络催化教育改革使法治教育过程复杂性升级。理性审视复杂性现实矛盾,运用复杂性思维方式开创网络法治教育新路径,需要以德法兼备为目标建设动态化传知赋能体系,以平等尊重为原则构建主客体双向互动机制,以创新发展为动力探索多元化新兴教育方式,以合力共建为支撑构筑法治教育人才共同体,以清朗有序为保障净化网络法治教育大环境。  相似文献   
993.
孙利昌 《法制博览》2023,(27):38-40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短视频的兴起,网络暴力便有了良好的温床,侮辱诽谤型、网络谣言型和人肉搜索型网络暴力事件层出不穷,造成了诸多令人痛心的结果。网络暴力的治理,需要厘定网络暴力的界限和行为模式,准确认定群体性网络暴力中各参与者、帮助者的责任。网络暴力犯罪治理的路径选择有三:出台司法解释,增设“网络暴力罪”条款以及通过专门立法的形式。三种法律规制方法综合使用,能够对网络暴力行为形成全方位的有效治理。同时可以根据实践情况和需要,坚持司法解释优先的原则,按步骤完成网络暴力行为的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994.
赵瑞华 《法制博览》2023,(28):157-159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用工形式发生转变,传统用工遵循工业时代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签订用工协议的形式和规则,而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人类社会进入到信息共享的时代,用工形式出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形态。然而针对网络用工新形态现有法律规定还不够明确,是否能够认定为劳动关系在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存在争议。本文旨在通过对网络用工形态的简要分析,为法律完善和保护劳动者权益提出几点建议,以促进网络平台与用工者之间的利益平衡。  相似文献   
995.
申淑平 《法制博览》2023,(8):124-126
近年来,网络诈骗在高校校园中屡屡发生,校园网络诈骗已经不单是校园安全问题,还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高校校园网络诈骗的成因较为复杂,除了网络安全教育缺失以外,隐私严重泄露、网络监管不力、防诈力量薄弱、安全技术落后等均导致高校校园网络诈骗难以根除。鉴于此,本文重点从安全教育机制、隐私保密机制、网络监管机制、协同反诈机制、技术防护机制五大方面出发,探讨了高校校园网络诈骗防范机制的建设思路,以期为校园网络诈骗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96.
当前网络和信息技术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工具和方式,在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也让一些犯罪分子钻了新空子,这些犯罪呈现出新的特点,尤其是网络共同犯罪,这类型的犯罪具备无形性和开放性等特点,而犯罪的人又能够隐蔽在网络之后,实现跨区域性犯罪,这种网络共同犯罪是一种更为模糊且不确定的犯罪,对社会的威胁较大。因此,本文针对这一主题首先概述了网络共同犯罪的相关内涵和现状,并提出网络共同犯罪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97.
薛灿 《法制博览》2022,(11):108-110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第二十九条增设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以来,该罪名在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网络赌博、网络洗钱等信息网络犯罪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以电信网络诈骗为代表的信息网络犯罪活动日益猖獗,犯罪分子的手段日益专业化、精密化、隐蔽化、金融化和科技化,"卡商""卡农"的出现为打击此类犯罪制造了较大障碍,...  相似文献   
998.
城市互动是区域融合的基础。作为“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支撑的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世界上其他湾区所不具有的“一国两制三区”的特点,尤其需要良好的互动以促进区域融合发展。利用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政务微博的数据,对政务微博的互相提及网络进行梳理,发现该互动网络整体密度低,呈现出一定的集中化的趋势以及核心—边缘结构,核心城市与边缘城市无论是在传播影响力还是在网络资源的控制上都差距较大,这表明城际联系比较薄弱且存在不对称和不均衡的现象,缺乏作为一个整体所应有的凝聚力,城市政务微博未能利用互联网的传播优势来突破地域和经济发展水平造成的隔阂。因此城市政务新媒体平台应增强区域传播中的主体意识,加强与区域内其他城市的互动,核心城市要有领导者的角色担当,多关注边缘城市的发展,边缘城市要以更为积极的姿态参与到大湾区的对话中去,形成合力,弥合差距,共同促进大湾区的区域传播。  相似文献   
999.
对于造成被害人自杀等严重后果的网络暴力进行法律治理的传统思路是考虑将此人身利益的侵害进行客观归责,但限于因果关系、责任原则的一般性教义知识,归责的争议很大,法律很难有效展开治理。网络暴力司法意见的征求意见稿将严重后果作为恶劣影响的诱因,意味着可以将严重后果作为刑事法上其他值得重视的利益侵害进行分析。由此,我们从网络暴力严重后果的例外归责,转向常态化地考虑严重后果表征的新类型危害。运用法律确保数字信任的现代方式是:当这种严重后果表征的是社会关系已然遭受的根本性破坏时,这种严重后果不仅可以用以归责,而且可以作为自诉转公诉的程序性条件;当这种严重后果表征的是对网络制度安全的公众信心和信任的严重破坏时,这种严重后果还可以作为入罪量刑的情节、提起公益诉讼的标准。  相似文献   
1000.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网络文化推动了全球范围内不同思想文化的广泛交流,但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我国当代青年的民族认同感、自信心、责任感。在网络信息化的过程中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关键是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原则,探索新路径并加强网络信息基础建设与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