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9篇
中国政治   5篇
综合类   1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4 毫秒
11.
本文报道了尿中三唑仑的代谢物α-羟基三唑仑的GC/ECD检测法。该法灵敏度高,尿中检出限为1.5ng/ml。人口服三唑仑后,尿中α-羟基三唑仑含量较高,本文检测了人口服治疗量三唑仑0.25mg后17 ̄20小时的尿含量为61.5ng/ml,表明本文方法适合麻醉后犯罪检验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HPLC法检测尿中α-羟基三唑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分泌抗三唑仑代谢物α-羟基三唑仑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制备高特异性的三唑仑代谢物单克隆抗体,为三唑仑及其代谢物免疫分析方法的开发奠定基础。方法在三唑仑分子的6位苯环对位上引入活性氨基基团,然后通过缩合反应分别与匙孔血蓝蛋白(KLH)和牛血清白蛋白(BSA)相偶联形成完全抗原。以三唑仑-KLH免疫Balb/c小鼠,通过细胞融合,筛选等杂交瘤技术建立稳定的分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纯化后的单克隆抗体,分别用SDS-PAGE电泳法、间接ELISA法和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对其纯度、效价及灵敏度和特异性进行测定。结果获得3株能稳定分泌三唑仑代谢物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2G4,4B2和5H6。2G4和4B2抗体只与三唑仑代谢物α-羟基三唑仑有反应,灵敏度分别为500ng/mL和750ng/mL。与其他参试物无交叉反应。因5H6抗体为IgM,考虑到纯化难度和实际应用的限制,暂未做深入研究。结论本研究制备的2G4和4B2单克隆抗体仅识别三唑仑代谢物α-羟基三唑仑,具有高度特异性和灵敏度。  相似文献   
14.
作者用d-生物素自制N-羟基丁二酰亚胺6-生物素化酰氨已酯(长碳臂活化生物素)。质谱分子离子峰测定分子量为454;红外光谱分析各官能基团与分子结构式吻合。探讨了长碳臂活化生物素与精制马抗银环蛇抗体交联的最适比例。与普通活化生物素标记、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同样抗体相比,稀释滴度分别提高4—8倍。  相似文献   
15.
RP-HPLC法测定血清中羟基喜树碱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建立了用RP -HPLC法测定血清中羟基喜树碱含量的方法。文中采用ODS不锈钢柱 (10cm×4.6mm,5μm) ,流动相为甲醇:0.625mol/L磷酸缓冲溶液 (pH6.4)35:65 ,流速为0.5ml/min ,检测波长为385nm ,羟基喜树碱的保留时间为4.4min。回收率为62.0% ,RSD=3.6 % (n=5)。在0~400ng/ml浓度范围内有较好的相关性 ,r=0.9946 ,血清中最低检出限为5ng/m1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血液中地氟烷、七氟烷、异氟烷、恩氟烷4种卤代羟基烷类麻醉药物的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GC-MS [EI])检验方法。方法 前处理取1.0 mL血液检材置于顶空进样瓶中,加入1.0 mL超纯水,密封后置于在线顶空进样器自动处理后供GC-MS测定。采用HP-PLOT/Q(30 m×0.32 mm×20μm)色谱柱进行分离,全离子扫描模式采集质谱数据。结果 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血液中的地氟烷、七氟烷、异氟烷、恩氟烷在0.2~50.0μg/mL浓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 0.999 0),检出限(LOD)为2.1~15.1 ng/mL,定量限(LOQ)为0.01~0.20μg/mL。3个水平的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0%~103%,相对标准偏差(RSD)低于3.8%。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便、准确灵敏、基质干扰小、重现性好,能够同时准确测定血液中地氟烷、七氟烷、异氟烷、恩氟烷的含量。  相似文献   
17.
周庆 《中国兽医科学》2007,37(10):905-908
利用C8色谱柱(4.6 mm×150 mm,5μm),以V(乙腈)∶V(15 mmol/L KH2PO4)缓冲液=39∶61为流动相,在320 nm紫外光下,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测定了绵羊血浆中氟甲喹及其代谢产物7-羟基氟甲喹的浓度。结果显示,氟甲喹和7-羟基氟甲喹分别在20~10 000 ng/mL和20~500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和r=0.998),平均绝对回收率分别为84.3%±6.7%和67.5%±5.6%,日内与日间精密度均小于8.3%,最低检测限均为10 ng/mL;内源性物质不干扰测定。表明,RP-HPLC的工作曲线稳定,灵敏度高,操作步骤简单,可用于绵羊血浆中氟甲喹及其代谢产物7-羟基氟甲喹浓度的测定和药动学考察。  相似文献   
18.
GC/MS/scan法检验人体尿样中的α-羟基三唑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在实际办案中发现,在人体尿样中三唑仑及其代谢物的量低于300ng/mL时,一步法金标苯并二氮卓检测试剂条测试结果呈阴性,但通过提取α-羟基三唑仑并进行TMS衍生化处理,然后进行GC/MS/scan(全扫描)分析,可大大提高α-羟基三唑仑的检出率,其绝对检测限为04ng。  相似文献   
19.
胶带的广泛使用和胶带面的粘性,造成了胶带粘面上易遗留犯罪嫌疑人的指印,对这类指印的显现方法通常用悬浮液法、炭素墨水法、染色法等。而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利用8羟基喹啉显现胶带粘面上的指印效果较好,经其它方法验证试验很成功,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旨在利用响应曲面法优化硒化猴头菇多糖纳米微粒的制备工艺条件,研究其对脾淋巴细胞免疫活性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曲面法研究有机相(O)和内水相(W1)之比、外水相(W2)和初乳(PE)之比以及PLGA浓度对硒化猴头菇多糖纳米微粒包封率的影响,并通过透射电镜以及粒径与Zeta电位的表征,检测模拟最优工艺条件制备硒化猴头菇多糖纳米微粒,并通过鸡脾淋巴细胞增殖和细胞因子IFN-γ、IL-4分泌量的检测,探究其免疫效果。结果显示,硒化猴头菇多糖纳米微粒的最佳制备工艺:有机相和内水相之比为4.66,外水相与初乳之比为7.23,PLGA浓度为21.19 mg/m L,在此条件下硒化猴头菇多糖纳米微粒包封率的实测值为(90.21±0.01)%,接近于预测值91.48%。纳米微粒的粒径小,表面光滑,粒子间有明显的界限,无黏连现象。硒化猴头菇多糖纳米微粒浓度为0.49μg/m L时,与硒化猴头菇多糖相比,更能促进鸡脾淋巴细胞增殖(P<0.05)。浓度为0.25μg/m L~0.98μg/m L时,与硒化猴头菇多糖相比,硒化猴头菇多糖纳米微粒更能促进鸡脾淋巴细胞分泌IFN-γ(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