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3篇
中国共产党   7篇
中国政治   26篇
政治理论   3篇
综合类   7篇
  2021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重现青山绿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河变了:水清了,草绿了,鱼多了,到河边散步、游玩的人也多了……"目睹汤河的变化,家住镇平县老庄镇汤河边的李大伯十分激动。汤河的变化与镇政府近年加强水污染防治直接相关,也与镇人大主席团坚持不懈地跟踪监督水污染防治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3.
老庄哲学对中国茶道有着深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老庄哲学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无为思想"以及"和的思想"对中国茶道的影响。在茶道中,人们通过品茶,实现人生境界的超越,达到真善美的美好心灵境界。  相似文献   
14.
近日,镇平县柳老(柳泉铺镇至老庄镇)战备旅游公路建设工程正式竣工。看着宽阔的水泥路,镇平县人大代表杨子华不禁喜笑颜开:"柳老路修好了,我们也可以对群众有个交代了!"这条路的修复还得从2007年说起。柳老战备旅游公路全长16.4公里,担负着保障镇平驻地部队战时军队快速反应和军事运输、柳泉铺镇和老庄镇3万余名沿线居  相似文献   
15.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是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之源,曾氏家庭教育思想主要涵盖以下几方面:"孝友"为德教之首;修身以达"天德";首倡虚心的治学之道;包含老庄哲学的养生之道.曾氏家教思想以其开放性的品质给当代教育带来了诸多有益的启示:当代教育应以培养良好向善的人性为首要目标;家庭教育是社会文明进程中需要编译的"源程序";当代教育实现其育人功能的"培养基"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6.
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对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现在,道教与科学的关系研究已成为学界瞩目的焦点问题之一。山东大学宗教、科学与社会问题研究所在姜生教授的领导下,一直致力于道教与科学的研究,在组织国际学术团队进行"九五"至"十一五"国家重点项目大型多卷本《中国道教科学技术史》研究的同时,探讨阐发道教思想对于科学的意义,蔚为特色,受到国际学界推重。2005年2月在国际竞争中,姜生教授学术团队荣获由美法两国学者联合主持的"科学与信仰全球透视"(GPSS,2005-2006)国际奖励计划"道教与科学"项目奖,2006年11月又在国际竞争中荣获"科学与信仰全球透视·重大奖励计划"(GPSS-MAP,2006-2009)之"科学、道教与再启蒙"项目大奖。本期我们编发一组该研究团队部分成员的笔谈文章,以期引起对这一问题的更多关注和讨论。  相似文献   
17.
10月11日上午,省政协副主席、省人口计生委主任高体健前往淇县庙口镇老庄村调研指导工作,并对村级组织全面做好人口计生工作提出要求。到达村庄后,高体健一行看望慰问了省政协机关选派到该村担任第一书记的同志,了解其工作、生活情况。随后,又察看了村部建设情况,听取村里的工作汇报。  相似文献   
18.
2013年初春时节,暖意融融,桂花、棕榈、玉兰、雪松、大叶女贞生机盎然,偌大的院落清幽雅致、干净整洁,犹似一座大花园,78位老人在此安享晚年。在两幢漂亮的两层楼前的阔地上,三三两两的老人或散步,或坐在屋檐下晒太阳,不时有人将行动不便的老人扶到房间里休息,处处呈现安静祥和的景象。这是"河南省文明敬老院"——镇平县老庄镇敬老院给人的第一印象。而这个花园式单位能有今天,人大代表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9.
有时候真觉得生在中国是件幸福的事,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宝藏着实丰富。11期封面故事《中国式养生》,就让人管窥了百宝箱的一角。从道家到中医,再到太极,中国的养生文化意蕴深厚,其中可供发掘来为现代人服务的很多,更何况,“我们具有强大的解构古人智慧的能力,把先人的精神财富变成我们随时顺手拈来的小偏方、小秘诀”。如今,又一轮中医热潮在民间兴起,介绍中医的书和电视节目颇为流行,而老庄哲学和道家的养生理念也正在被很多中国人所效法。  相似文献   
20.
和谐社会必然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社会和谐的基础是一个个自身和谐的生命体。离开对尘世飘泊灵魂的安顿和终极关怀.离开对现实个体生存价值的卫护和关爱,离开对个体生命精神的激发和张扬,构建和谐社会就失去了目标和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