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3篇 |
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外交国际关系 | 4篇 |
法律 | 52篇 |
中国共产党 | 4篇 |
中国政治 | 6篇 |
综合类 | 18篇 |
出版年
2018年 | 2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2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1篇 |
2011年 | 4篇 |
2010年 | 2篇 |
2009年 | 3篇 |
2008年 | 7篇 |
2007年 | 7篇 |
2006年 | 5篇 |
2005年 | 1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2篇 |
1996年 | 4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春季尸体腹腔腐败气压在法医学死亡时间推断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尸体腹腔腐败气压在春季的发展变化规律及其用于推断死后经过时间的方法。方法用实验动物山羊57只,分陆地处死和水中溺死两大组,用自行研制的“腐败气压测定仪”,定时系统测量动物尸体腹腔内的腐败气压。结果 得出尸体腹腔内腐败气压的发展变化规律,并据此建立测量腹腔腐败气压推断死后经过时间的方法。研究了数种死亡方式、尸体所处环境和个体差异等的影响。结论 该研究成果填补了法医学中尸体腐败气压发展变化规律研究、检测腐败气压推算死后经过时间和腐败气压测定仪等的多项空白,丰富了该领域的法医学内容。 相似文献
42.
腹腔积血在法医学损伤鉴定中并不少见,《人体重伤鉴定标准》(以下简称“重标”)及《人体轻伤鉴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轻标”)对此类损伤均有所涉及,但并未作明文规定,因此在法医学鉴定人中仍时有争议发生。笔者就两例外伤后出现腹腔积血的案例进行讨论,提出鉴定时的条款适用原则及注意事项等,供广大读者、同道探讨。1案例案例1:某男,35岁。某日因琐事与他人发生纠纷,在争执过程中被他人以水果刀刺中其腹部致伤,即出现伤处出血,局部疼痛,腹部疼痛等症状,伤后4小时余送往医院,门诊拟“腹部外伤”收住院。入院时检查: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 相似文献
43.
缓慢运动的巨大物体撞到胸部,致心脏破裂的案例十分罕见,现报告如下。案例资料:2001年5月19日某厂职工(男,41岁)被吊车吊起的一块水泥板(长600cm,宽100cm)缓慢地撞到胸部,当即倒地,被送到当地医院后死亡。医院诊断为急性心肌梗塞。家属对此提出异议,要求法医进行尸体检验。尸表检验:尸长174cm,发育正常,营养良好,尸斑呈暗红色,分布于尸体低下未受压部位,体表未见任何损伤。解剖检验:左胸部3~7肋骨均于腋前线处骨折,骨折周围有13.0cm×7.0cm范围的肌肉出血,左胸腔内有血性液体约500ml,左肺下叶胸肋面有4.8cm×1.0cm和4.2cm×1.0cm条状出血斑… 相似文献
44.
45.
用无细胞培养系统培养我国3株水牛源布氏锥虫伊氏亚种取得成功。从开始培养的第7天起,向虫数已很少且不增殖的培养物中逐日补种少量滋养层细胞系统培养的培养日龄相同的同株锥虫,于10~17天间逐步建立了适应于无细胞系统的锥虫群体。整个适应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一过性生长期、生长停滞期、初步适应期和完全适应期。至今已连续培养9个月,虫密度一般保持在1×10~6/ml左右,最高可达1.9×10~6/ml。锥虫在培养物内有规律地呈现岛屿状密集分布。长期培养的锥虫仍保持单一细长形态,具表面被膜、对小白鼠有致病力。对已适应于无细胞系统的锥虫,成功地进行了克隆、冻存、复苏后可直接继续培养。实验表明,培养液中2-ME和马血清的适宜浓度分别为0.3mmol和20%,添加0.1mmol次黄嘌呤可使虫密度增加约1倍。用烛罐可取代CO_2-培养箱。基础培养基贮存于-20℃,至少可使用76天。 相似文献
46.
47.
<正>姿势异常五大害处1.易疲劳。不良姿势会使重心偏移,为了保持平衡,某一组肌肉会不自主地用力收缩,导致疲劳。2.易扭伤。肌肉疲劳时,支持骨骼和关节的韧带会受到过度牵拉,易发生扭伤。3.磨损关节。关节负重异常时,关节面的某一部分受压加大,磨损就会加剧。4.易畸形。不良姿势长期得不到矫正,可导致畸形。 相似文献
48.
绘画是一种空间存在形式,无论是其呈现的空间或是自身存在的空间形态都与日常生活空间不同,是一种封闭性的异位空间。这种特殊的空间形态是各种微观权力关系下的产物,是权力运作的基础,也是权力本身,它对画者、观者、作品自身都形成了一种无形的规训力,不仅规导着“画什么”、“如何画”,还约束着观者的观看方式,塑造着主体的身份。 相似文献
49.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