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90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27篇
各国政治   58篇
工人农民   50篇
世界政治   215篇
外交国际关系   43篇
法律   738篇
中国共产党   1559篇
中国政治   1886篇
政治理论   781篇
综合类   838篇
  2024年   46篇
  2023年   264篇
  2022年   239篇
  2021年   163篇
  2020年   177篇
  2019年   109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112篇
  2015年   196篇
  2014年   582篇
  2013年   443篇
  2012年   519篇
  2011年   480篇
  2010年   504篇
  2009年   432篇
  2008年   373篇
  2007年   314篇
  2006年   247篇
  2005年   166篇
  2004年   173篇
  2003年   138篇
  2002年   140篇
  2001年   103篇
  2000年   109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哲学的自我追问,即对“哲学究竟是什么?”的追问,是哲学中最为核心的问题。哲学的自我追问具有双重的意义:一方面,这种追问将引导我们走进哲学理论的核心,去理解哲学、把握哲学的理论本性;另一方面,这种追问又迫使我们立足哲学当代发展的前沿,展望哲学未来发展的趋向,构建自己的哲学理论。  相似文献   
52.
2009年11月27日"北京大兴灭门惨案"的发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震惊与广泛关注。文章主要从家庭教育缺陷,个体自我效能感缺失,负性情绪长期积压,社会支持系统力量薄弱,缺乏有效的人际沟通等方面进行了心理学的思考与探索,希望能对减少家庭惨案的发生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思路,进一步促进家庭的和谐与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53.
谢海平 《学理论》2010,(24):171-172
第三代诗歌以反文化、反意象、反崇高为旗帜,他们试图通过反文化来回到本真世界,他们逃避自我,通过客观还原、消解意义的方式来追求世界的本真,但诗歌语言仍然是文化的载体,他们又通过解构语言,大量运用口语来背叛规范化的诗歌语言。尽管彻底的反文化是不可能的,但这种努力已经打破了原先僵化的局面,带来了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54.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应当健康、快乐、安全的成长。但每年我国有超过18500名14岁以下儿童兄于道路交通事故,交通事故已经成为中国儿童意外伤亡的第二大原因,仅次于溺水。另外加上因网吧、运动、旅游意外和不慎交友造成的对青少年的伤害,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如何消除这些影响青少年成长的不安全因素,如何避免这些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是一个既现实又严峻的问题。需要社会、学校、家长和青少年本人的共同努力。作为青少年工作者,我们有义务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行性对策, 使青少年能够安全健康的成长。  相似文献   
55.
恰达耶夫的思想较少为国人关注,而恰达耶夫在俄国思想文化史上又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他对基督教的推崇、对俄国农奴制的批判、对俄国道路的思考以及他所表现出的否定式爱国主义情感等,都是试图通过严峻、清醒的民族自我批判来确立深刻、博大的民族意识.这也成为俄国独立的、创新的思想萌芽.  相似文献   
56.
贫困生是我国高校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他们在承载生活和学习的重压下,极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分析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探讨对高校贫困生如何进行心理健康自我调适,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7.
钟理和小说中隐藏着复杂的原乡意识,它表现为未去大陆前的渴望与憧憬,回到大陆的亲切与批判,离开大陆后的怀念与眷恋.究其原因是与作者所受的教育和自身的经历有关.  相似文献   
58.
59.
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在于实现了从现成论的思维方式向生成论思维方式的转向,而推动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基本动力是对资本现代性的追问和批判。马克思哲学革命与现代性批判话语的内在关联对当前我国现代性的构建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0.
<正> 沿着哈佛大学法学院的走廊,教授们见了面仍互相称为"同事"。但整个气氛和有些事看起来则不够同事。一个学术上的争论已经发展成互相的积怨。争论的中心便是法学教育的现状和法律本身的合理性。一边是批判法学派及其追随者,他们认为美国法律制度和其所谓公平的法律只是社会非正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