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1篇
  免费   4篇
工人农民   4篇
世界政治   2篇
法律   66篇
中国共产党   60篇
中国政治   89篇
政治理论   26篇
综合类   28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211.
二曲哲学是建立在对宋明理学思想的简择和批评性继承发展基础上的,本文通过对二曲"格物"观的分析梳理,从"格物"为圣贤入门第一义、"格物穷理"以"明善"、"首要格为物不贰之物"、格物致知皆良知之用四方面揭示他是如何取两家之所长补两家之所短,创造性地整合出全新的既紧扣原始儒学又富有时代特色的"格物"观的。  相似文献   
212.
阳明先生继承了中国哲学史上“万物一体”的思想观念,并表现出为追求内心生活的高远的精神境界和宇宙体验的特质。他的万物一体思想,在价值观上体现为对生民苦难的一种迫切的悲悯情怀,将拯救苦难的人民作为他内心的一种终极关怀,也明确的引导了致良知实践方向的变化。  相似文献   
213.
张恒山 《法学家》2007,(1):108-115
凯尔森认为法律义务是因法律制裁而存在;法律义务就是应当不做作为法律制裁的条件的行为.这样,凯尔森所理解的"法律义务"仅有因畏惧制裁而服从的含义.但在自然法学看来,因畏惧制裁、避免受害而服从的"应当"只是一种明智行为,是一种理性选择行为,它不是道德义务.道德义务从根源上说来自人们的良知.法律义务与道德义务同源,同样来自于人们的良知意识.  相似文献   
214.
20世纪末,在回溯百年的世界变迁时,人们发现最有影响的人不是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也不是名噪一时的企业家和艺术家,而是爱因斯坦,一位科学家。这的确是耐人寻味的。爱因斯坦思想的深刻和影响的久远,不但体现于他在相对论以及量子论等诸多领域卓越的科学贡献,而且反映在他对科学与社会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独特思考上。作为科学共同体的主要代言人,爱因斯坦往往不得不考虑科学生长的社会环境,也不得不关注科学对社会可能带来的影响。而且他的这种思考,一方面直接面对现实的问题境况,比理论家事后的历史考察更具真实性…  相似文献   
215.
大众传媒无所不在地融入我们的生活,几乎没有人能摆脱其影响,青少年尤其如此。一方面,他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化时代,传媒正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由于他们的价值观念尚在形成之中,更容易被大众传媒所表达、倡导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道德理念所引导和教化,也更容易遭受不良信息与观念的误导和侵害。  相似文献   
216.
“亲民”是《大学》中的重要范畴,也属儒家仁政民本思想之列。王阳明依据《大学》阐释“亲民”的仁政民本意义,其哲学理论也内涵着对“亲民”的前提性批判,即“心即理也”是“亲民”的哲学根基,“知行合一”是“亲民”的人格依据,而“致良知”则是实现“亲民”理想的工夫路径。  相似文献   
217.
对于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视党的政治纪律、政治规矩为耳旁风的所谓"聪明人",必须让他付出代价"我"在哪里,党就在哪里。要用党员遵守党纪国法的模范行动,使人民群众更加认同党的宗旨、信任党的主张,坚定信心跟党走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吾日三省吾身"。一个人不贪不腐,是起码的道德良知和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218.
著名法学家江平教授说过:"律师兴,则法治兴;法治兴,则国家兴。律师履行社会责任有三重境界:第一重是有高度责任心,全心全意为当事人服务;第二重是有社会良知,为弱势群体、为权利被践踏的人伸张正义;第三重是有历史使命感,敢于为中国的法治与宪政,挑战权威、挑战体制。"笔者认为,律师履行社会责任的本质应当是: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法律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责任。这才是律师社会责  相似文献   
219.
《学理论》2017,(2)
王阳明在人生最后阶段的学术创作中,把《大学》中的"致知"学说和孟子理论中的"良知"学说充分融合起来,从而提出了"致良知"的思想。无疑这一思想的表述和内容才是王阳明学说最后阶段的集大成理论,也是王阳明哲学思想最本质的地方。他把"良知"说和人的实际力行充分融合起来,以此来把行动的真实力度嵌套进"良知"说的理论当中,从而使得本源性的良知具有了实践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20.
陈鹏 《福建乡土》2014,(5):36-39
李贽自幼随父读书习文。12岁作《老农老圃论》,初露才情。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25岁时乡试中举。29岁时,为了“假升斗之禄以为养”开始做官,任河南辉县教谕。33岁时迁任南京国子监博士。35岁时携带家眷到北京等候补缺,期间开馆授徒,越3年任北京国子监博士。43岁时改任南京刑部员外郎。在南京研究王阳明学说,受到主观唯心主义和良知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