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1篇
  免费   4篇
工人农民   4篇
世界政治   2篇
法律   66篇
中国共产党   60篇
中国政治   89篇
政治理论   26篇
综合类   28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61.
上世纪20年代,劳改犯马尔扎科夫从苏联的索洛维茨岛劳改营越狱潜逃,在英国出版了《地狱岛上》一书,轰动欧洲。为了消除影响,苏联政府派遣政治上可靠、又具有广泛的国际声誉的高尔基前往索洛维茨岛实地考察,然后用耳闻目睹的事实来驳斥“那本卑鄙的国外伪造出版物”。1926年6月2  相似文献   
262.
李永华 《学习论坛》2008,24(2):32-34
"良知说"是王阳明心学思想体系的核心,它把道德基础从外在的天理内化到人的本心,凸现道德实践过程中的主体性、自觉性和能动性.致良知,从道德实践活动和道德修养的角度,体现着主体性道德精神.  相似文献   
263.
王阳明的学问是他的人生阅历,也是他的人格精神.世界是人的一世之界,人存在于世界当中,人和世界本无间隔.人是"天地之心""心只是一个灵明",人是世界的诠释者,"心"是意义的发现者.人生活于"人情事变"当中,"人情事变"即人的生活世界.在"人情事变"中人由"慎独"确证自己的存在,"心"是无执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性"是...  相似文献   
264.
秉持良知     
大林 《文明大观》2001,(6):41-41
近日,媒体的聚光灯又照向史玉柱:1997年,他领导的巨人集团因经营不善,债台高筑,陷入绝境,名存实亡。此后,他隐姓埋名,从零起步,开辟新业,开发了脑白金,2000年销售收入达到10亿之巨。  相似文献   
265.
《学理论》2017,(2)
王阳明在人生最后阶段的学术创作中,把《大学》中的"致知"学说和孟子理论中的"良知"学说充分融合起来,从而提出了"致良知"的思想。无疑这一思想的表述和内容才是王阳明学说最后阶段的集大成理论,也是王阳明哲学思想最本质的地方。他把"良知"说和人的实际力行充分融合起来,以此来把行动的真实力度嵌套进"良知"说的理论当中,从而使得本源性的良知具有了实践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66.
阳明先生继承了中国哲学史上“万物一体”的思想观念,并表现出为追求内心生活的高远的精神境界和宇宙体验的特质。他的万物一体思想,在价值观上体现为对生民苦难的一种迫切的悲悯情怀,将拯救苦难的人民作为他内心的一种终极关怀,也明确的引导了致良知实践方向的变化。  相似文献   
267.
<正>"泛假心理"是一种畸形心态,其特征是以消极悲观的态度看待虚假现象的存在,并接受关于虚假现象的炒作与张扬,把属于某一领域、某一局部的虚假问题泛化为社会的普遍现象,进而用怀疑一切的思维定势去研究市场、观察生活,使社会管理领域弥散着一种诚信缺失和信任危机。"泛假心理"的存在不仅危害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而且严重吞噬着部分社会成员的道德良知,使人们在善恶、  相似文献   
268.
陈鹏 《福建乡土》2014,(5):36-39
李贽自幼随父读书习文。12岁作《老农老圃论》,初露才情。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25岁时乡试中举。29岁时,为了“假升斗之禄以为养”开始做官,任河南辉县教谕。33岁时迁任南京国子监博士。35岁时携带家眷到北京等候补缺,期间开馆授徒,越3年任北京国子监博士。43岁时改任南京刑部员外郎。在南京研究王阳明学说,受到主观唯心主义和良知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269.
杨耕身 《各界》2014,(10):31-31
索尔仁尼琴以批判者的方式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却不为当时的政权所宽容,而不得不半生漂泊。先是因对斯大林的不敬之词,索尔仁尼琴在苏联监狱中度过八年,接着又遭到流放。1962年他发表苏联文学中第一部描写斯大林时代劳改营的作品,引起轰动并受到赫鲁晓夫的赏识。  相似文献   
270.
杜霞 《传承》2013,(5):120-121
作为一个有强烈入世倾向的思想传统,儒学在发展演进中总是与特定的时代特征相联系,表现出了各异的存在形态。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牟先生对于儒家哲学的转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现象学方法作为一种可能的儒学研究思路,可以揭示出"在世"之人伦结构直接发生在人的良知涌现处,并且为一切伦理学结构奠基,为各种社会制度安排提供合理与可欲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