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2篇
  免费   5篇
各国政治   4篇
工人农民   4篇
世界政治   8篇
外交国际关系   5篇
法律   179篇
中国共产党   90篇
中国政治   94篇
政治理论   13篇
综合类   6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1999年元月中旬,威远县人大常务副主任、党组副书记邱仲文被“请”到内江市纪委去讲清问题的消息不胫而走,在威远县引起了强烈震动。内江市纪委办案人员与人称“黑贼”的邱仲文斗智斗勇,较量44个小时,一举将他的问题查清,使其终于落入了法网。1999年8月27日,内江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受贿罪判处其有期徒刑5年,没收赃款等共计13.1万元。内江市纪委决定并报市委批准,开除邱仲文党籍。  相似文献   
62.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主要包括“非法获取”与“非法提供”两种情形,应当基于法益保护目的,结合信息网络犯罪的特点审查判断证据,认定犯罪事实。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行为往往是信息网络违法犯罪的发端,对其从严打击符合网络犯罪前端治理的需求;根据社会一般观念,行为人辩解的获取方式不具有合理性时,应当排除该辩解,把不具有“合法性”的“非法持有”推定为“非法获取”具有实践合理性;当前理论上有对“非法获取”进行扩大解释的观点,应当通过对获取、使用方式等“合法性”“合理性”的认定来制约“非法获取型”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不当扩张,实现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的平衡。  相似文献   
63.
日本法律中以非穷尽的方式列举了有关侵犯商业秘密的各种行为,本文将其分为两大类,并结合日本法院在相关商业秘密侵权诉讼中的判例解析了日本司法实践中对认定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规定及其应用.在认定侵犯商业秘密事实中,日本司法实践仍然采取的是接触加相似,并排除合法来源的思路:对于“接触”除了实际的接触事实外,没有实际证据但被判断为显而易见的“接触机会”也在考虑因素之中;对于“相似”更加重视实质内容上的相似;对于“合法来源”的认定中重视获取信息的合理性和逻辑性;对于第三方明知或者应当知晓的认定中,重视其主观要件.此外,日本法律还特别对善意第三方转化为恶意第三方的情况进行了规定.  相似文献   
64.
朱里 《法制博览》2013,(5):170-171
由于他人非法经营证券的犯罪行为蒙受损失的投资者,不具有刑法意义上的被害人身份,在诉讼过程中仅享有证人的权利,不应享有属于被害人的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等权利。现行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政策文件对于此类投资者利益保护的规定存在不明确和易误解之处,应重新解读并加以完善。同时,在刑事实践中对于非法经营案件中赃款赃物的处理,应秉持责令退赔受损人优先、罚没退居其次的方法。  相似文献   
65.
目前,我国处理贪污贿赂犯罪赃款赃物的主要依据是《刑法》第64条及财政部(86)财预字第(228)号《罚没财物和赃款赃物管理办法》的规定。这些规定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制定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其弊端显而易见。主要表现在:第一,不能反映市场经济条件下刑事法律中有关各方面的价值观念和法益需求。对贪污、贿赂财物一律没收,割断受害人及有关群众与反贪污贿赂工作的直接利害关系,很容易使他们既担心举报、配合查处贪污贿赂犯罪不能实现  相似文献   
66.
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常见手段有利用非法QQ群、假借公司名义、利用职务便利非法窃取、收集和交易个人信息。其作案流程是"上家"非法获取被害人的个人信息,"中间人"联系"上家"和"下家",促成交易,"下家"收到公民个人信息后进行各类非法活动。其案件特点有作案团伙化趋势明显,作案手段逐步智能化;衍生犯罪多,社会危害性大;犯罪成本低,犯罪收益大。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侦查应致力于分析下游犯罪,寻找泄露源头;切断利益链条,断绝资金流动;加强打击力度,建立监控体系。  相似文献   
67.
原湖北省石首市财政局局长高庆善在任职期间玩忽职守,致使国家蒙受1.4亿多元的巨额经济损失。他还利用职权大肆敛财,贪污受贿近12万元。去年8月8日,石首市人民法院对高庆善数罪并罚判处有期徒刑8年,并处没收财产5万元,赃款全部追缴、上交国库。  相似文献   
68.
一个司机,给县领导开了6年车,被检察机关查出211万元赃款。 巨额赃款哪来的?一是靠车吃车。领导用车,花费多少,一般人不会过问。二是以岗谋财。他是领导的另两务腿,当然也容易成为领导的另一张嘴,谁要知道领导在想些什么,可以去问他,当然,不能空手而来。三是截留贿赂。大大小小的贿金、贿品太多,领导心里没数,他便借机截留。  相似文献   
69.
<正> 一、洗钱的由来和含义 洗钱产生的历史并不长,在美国也只有大约二十年的时间。洗钱这个词是由英语Money Laundering直译而来。同一意义的词语在其他语种中也同样存在,如在西班牙语中称“Blanqueo”(Bleaching),意指漂白;在意大利语中则又称“Riciclaggio”(Recycling),意指再循环。在这些词语中,洗钱显得更形象更生动,加上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因而更为人们所接受,所以流传得更广,一直沿用至今。它并没有一个精确的概念,更没有一个法定的概念。 洗钱总是与其他经济犯罪密切联系在一起。它最初是由贩毒发展而来,因此它被认为是贩毒的派生物。  相似文献   
70.
受贿罪是一种严重的职务犯罪。它严重的损害了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的廉洁性,严重影响了国家工作人员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国家机关的权威。在司法实践中,越来越多的涌现出个别国家工作人员利用其职务之便,为他人谋取利益,获得贿赂之后,将赃款用于公务开支或者其他公益用途,由此于实务界和法学理论界出现了"赃款去向决定论"的论调.文建茂受贿案是典型的一起因赃款去向影响行为人最后定罪量刑的案件,在司法实务界和刑法学界都曾引起了强烈的关注与反响。本文以本案为切入点,对受贿罪的赃款去向问题是否影响定罪量刑的理论问题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