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2篇
中国共产党   13篇
中国政治   13篇
政治理论   10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冉思尧 《各界》2013,(11):28-30
陕甘宁边区建立后,大批知识分子、“专门家”不远千里投奔延安,边区政府也慷慨纳士,竭尽所能给予他们丰厚待遇。但精神的崇高和世俗的平凡并无冲突,当这些满腔热血的才俊落入日常生活时,他们作为普通人的一面也开始体现出来。边区物质匮乏百废待兴,因而在人才的具体待遇上主要依据其实际贡献大小实行等级制度,  相似文献   
32.
患难交情五十年,濒经生死又开颜。 松花江畔飘蓬日,观象山麓秋暮天。 骨月情亲薄四海,合离几度唱阳关。 相逢此夜庸何易,杯酒衷肠话惘然。  相似文献   
33.
1935年夏季,萧军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出版后,立即引起了轰动。而上海《大晚报》副刊《火炬》上却刊登出一篇署名狄克的文章《我们要执行自我批评》,对《八月的乡村》及其作者都进行了批评。鲁迅看后,马上写了《三月的租界》进行反驳。  相似文献   
34.
李群 《党史纵横》2001,(10):17-17
九一八事变时,萧军的职务是军营里的教官,专教军操和武术.事变爆发后,萧军急切找到宪兵训练处处长,要求将手下200多名学员拉出去打游击.不想正欲逃跑的处长对萧军的建议大加讥讽,而且劝萧军同他一起逃跑避难.萧军断然拒绝了.  相似文献   
35.
陈益南 《各界》2014,(7):21-26
毛泽东与萧军个人的单独交谈,或与萧及其他文化人一道谈话的情况,在萧军《延安日记》中,多达21次。这些交谈,既再现了萧军在延安期间的思想及命运变化过程,也在一定程度上,生动而细致地披露了毛泽东在政治、文化与生活方面,一些鲜为人知的想法、观点与作风。  相似文献   
36.
刘瑞弘  冯静 《求索》2011,(6):207-209
自梁启超倡导"诗界革命"以来,旧体诗开始了其自身的嬗变;在中国现代文学史进程中,诗界变革一直与文学的现代化紧密相连,尤其是西方诗歌的影响直接催化了新体诗的形成。但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旧体诗又重新被文人们书写,及至今日旧体诗也没有退出文学舞台,新诗也并不是处于完全强势的地位,二者胶着的,都富有顽强的生命力。东北现代文学发展过程中,自然也避免不了新旧诗体间的博弈与承传。以萧军为例,从其诗歌创作历程可以梳理出东北现代文学进程中旧体诗和新诗的博弈与嬗变的理路;引人思考文学与时代、时代与诗体的关系等深层次问题。  相似文献   
37.
同一位萧军     
这一位萧军萧军在老作家中是特立独行的一个,他曾在日记里夫子自道:"我不能做任何人、任何阶级的主人,我也不能做任何人、任何阶级的弄臣或奴才——这就是我人生的态度。"在风云变幻的历史时空里,文人中抱持这种人生态  相似文献   
38.
方未艾  方朔 《各界》2013,(8):18-20
我和萧军相识、相知直至患难与共六十余年,是我一生的满足。多少年来,许多人访问我时,常问到我和萧军是怎样结识的。为此,我将这段往事写出来,也作为对老友的一份缅怀。  相似文献   
39.
姚远 《党史纵览》2007,(5):21-26
初识 1940年6月,萧军携妻女到达延安,定居在"延安文协"窑洞里. 从1941年7月起,萧军和毛泽东来往信件频繁,有时还直接到杨家岭毛泽东家去拜访.  相似文献   
40.
史珍 《同舟共进》2008,(11):48-49
一般认为,延安时期的丁玲与萧军观点对峙,时有冲突,其实两人关系有一个变化过程,并非始终剑拔弩张……在一般读者印象中,萧军与丁玲在延安是处于观点对峙的状态。最突出的表现是1942年10月18日,两人在延安鲁迅逝世6周年纪念会上发生的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