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25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23篇
工人农民   21篇
世界政治   92篇
外交国际关系   63篇
法律   571篇
中国共产党   495篇
中国政治   645篇
政治理论   164篇
综合类   389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62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140篇
  2014年   306篇
  2013年   166篇
  2012年   201篇
  2011年   210篇
  2010年   189篇
  2009年   189篇
  2008年   169篇
  2007年   113篇
  2006年   86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正2014年8月7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出台了《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其中有10条规定对即时通信工具进行约束——主要措施包括公众号必须实名制,只有新闻单位、新闻网站开设的公众账号可以发布、转载时政类新闻。暂行规定中的即时通信工具是指基于互联网面向终端使用者提供即时信息交流服务的应用,主要包括  相似文献   
152.
托马斯·库恩在今天的中国学界已经是广为人知。他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不只是一本科学哲学领域必读的经典著作,在其他的人文和社会学科中也拥有着大量的读者。书中关于"范式"的思想早已超出科学  相似文献   
153.
一、项目推广的重要意义近年来,在交通肇事、盗窃、命案等各种案件现场,有色纤维的出现几率比较大,并且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大者可能是件衣物,小者可能只有几毫米长的单根纤维。要确定有色纤维检材与嫌疑纤维样品是否相同,必须进行纤维种类的检验。但仅检验纺织纤维的种类是无法得出检材与比对样品是否相同的准确结论的,因为相同颜色的同种纤维可能是用不同的染料染色而成,也可能是用不同配比的相同染料染色而成。因此当待检检材与比对样品纤维种类相同时,必须对其上的染料进行分析检验。  相似文献   
154.
《孝经》相传是大圣人孔子的著作。孔子融六经之精华,写出了这部被誉为“传之百世而不衰”的不朽名著。数千年来,《孝经》被视作金  相似文献   
155.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在他的早期著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该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有其深远的历史渊源.马克思吸收并超越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思想理论,以市民社会为切入点,形成了其异化劳动理论.  相似文献   
156.
青年院校在研究青年问题和青年工作以及青年所关心的社会问题和理论问题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青年类学报如能依托这种优势,整合科研资源,集中开展这些问题的研究,就能够在我国学术期刊之林显示出自己的特色,打出品牌,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57.
信仰作为人类最基本最深刻的精神活动和精神现象,对人类自身精神能力的发展与提高、对社会的运行及个人生活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和难以估量的价值.现实的信仰活动以主观与客观两种形态存在着.信仰一般具有三种特性:形而上学性、超越性、神圣性.  相似文献   
158.
浅析社会治理体系的网络结构及其过渡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晓红 《学习论坛》2008,(12):50-52
社会治理多元主体的结构是一种网络结构。类网络化结构是单一主体治理结构向公共管理多元主体结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结构,是通向网络结构的过渡形式。网络结构改变了官僚制的中心—边缘结构,是无中心的结构框架,打破了组织的边界,社会治理主体之间具有可渗透性和模糊性,密集的多边联系和充分的合作是其主要特色。网络结构内部权力关系、法律关系被新生的伦理关系融合,形成了三位一体的结构关系。  相似文献   
159.
马克思从人的活动的角度来理解人的类本质,就是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理解人的类本质。这样,人的类本质不再是什么固定不变的东西,而是由人自身创造又不断超越的自我创生的过程,从而与本质主义的观点有了根本的区别。  相似文献   
160.
转类作为一种积极修辞格,具有特定的修辞结构和特殊的修辞效果。这种辞格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运用也渐趋成熟。而《修辞学习》1998年第二期发表了《转类性质的历史演变》一文,其作者郭焰坤先生列举了大量名词适用的例子,认为“转类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性质”、“先秦两汉时的转类不是辞格”、“转类作为一种积极修辞方式,它萌芽于明末清初而成熟于五四之后”。郭焰坤先生的这一观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