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6篇
  免费   45篇
各国政治   2篇
世界政治   6篇
法律   707篇
中国共产党   15篇
中国政治   51篇
政治理论   8篇
综合类   3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101篇
  2012年   163篇
  2011年   102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85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华都 《政府法制》2011,(19):33-33
扒窃,是指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或车站、码头等公共场所,行为人采用秘密窃取的方式,获取他人身上财物的行为。《最高法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曾规定:对于1年内入户盗窃或者在公共场所扒窃3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多次盗窃",  相似文献   
102.
一、行贿犯罪案件流失的原因:(一)行贿犯罪的构成要件中,当事人为获取“不 正当利益”的规定过于原则,在实践中难以把握。 在行贿案件中,要求行为人有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目的,而普通受贿犯罪只要求行为人为他人  相似文献   
103.
张宝 《天津检察》2006,(4):47-47,52
贪污犯罪行为人的犯罪手段一般有直接攫取财物和在账面上弄虚作假两种。如果是前者,侦查的基本方法是盘点实物;如果是后者,侦查的方法是清查账目。下面,笔者结合会计原理和办案实践,谈一下如何运用清查账目的手段来侦查贪污案件。  相似文献   
104.
【裁判摘要】 行为人因吸毒后产生神志异常而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05.
近年来,贪污贿赂犯罪行为人将不义之财转移至境外的事件屡有发生,这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损失。文章从贪官携款潜逃境外的特点谈起,分析了造成贪官携款潜逃境外的原因,提出预防和打击贪官携款潜逃境外必须完善国内法的相关规定,完善财产申报制度,积极推进金融、外汇管理部门资金管理的制度建设,加强护照、签证等出境证件的管理。  相似文献   
106.
论无被害人犯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被害人犯罪又称无控告人犯罪,它是基于行为人的自愿和彼此双方同意进行的犯罪。犯罪学将这类行为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之一。刑法学将这类行为予以犯罪化的依据有三:一是维护社会公共道德的需要;二是保护全体公民权利和自由的需要;三是预防其诱发其他犯罪发生的需要。但将其犯罪化也有负作用,表现为:首先,对道德问题干涉过多,影响社会的发展;其次,将其犯罪化不适应法益保护思想日益浓厚这一发展趋势;再次,它有违刑法之谦抑思想;最后它给行为人贴上标签,使这类行为发生的机率更大。对其预防有宏观和微观两种途径:一是特殊问题特殊处理,不可一概地予以犯罪化或非犯罪化;二是不同国家需要依其国情进行不同处理。  相似文献   
107.
108.
一、其主观目的是否固于使犯罪分子“免受”追究? 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属直接故意犯罪,行为人的主观目的在于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逃避处罚除当然地具有使犯罪分子“免受”追究之意外,是否还包括使犯罪分子“轻受”追究之涵义。 笔者认为,对有查禁犯罪活动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帮助犯罪分子“轻受”处罚、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应在有权部门作出明确规定后再依法调整。  相似文献   
109.
犯罪动机恶化即犯罪的主导动机向更加罪恶的方向发展。犯罪动机恶化是有规律的。影响犯罪动机恶化的因素有三大方面 :一是犯罪主体所面临的危险程度和所产生的恐怖感 ;二是犯罪主导动机的罪恶程度和犯罪主体对自我处境的认知评价 ;三是犯罪主体的人格因素。  相似文献   
110.
邵宏生 《人民检察》2008,(20):58-59
我国刑法对寻衅滋事罪的行为要件作了较为详细的列举,但在司法实践中,对事出有因引发的寻衅滋事案件却往往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通常的观点认为,认定寻衅滋事罪的一个重要条件是无事生非,在此前提下行为人的行为才能构成寻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