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7篇
中国共产党   9篇
中国政治   28篇
政治理论   15篇
综合类   1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1 毫秒
11.
张易 《贵州民族研究》2005,25(3):109-114
清朝末期(1840-1911年),思想界、翻译界空前活跃。本文从历史的角度解析了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经世致用、洋务运动、变法维新等政治思潮与西学翻译之间的关系,指出翻译的选材和数量受到主流政治思潮的控制和影响,而翻译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主流政治思潮向更高阶段演进。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学热"再度在中华大地勃兴,其大体可以《百家讲坛》的热播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段以20世纪国学大师们的"复活"及史学规范等命题的讨论为中心,后期则转向了"学术下移",国学开始通俗化与大众化,并愈演愈烈。思潮背后,我们要对国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与中国传统儒学的关系及其与西学的关系等有着正确的分析与判断,以保证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这场"国学热"的正确发展道路与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3.
孔海彬 《学理论》2011,(2):237-239
冯桂芬是近代著名的思想家,采西学教育思想是其整体教育变革思想中的闪光部分。设立新式学堂、改革教学内容从而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人才是其主要内容。在这种教育变革思想中,从新式学堂的设立到教育内容、培养目标以致学生的出路设计上,都体现出了经世致用和中体西用的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14.
王锐 《思想战线》2021,47(4):106
近代以来,在中西关系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中国传统学术话语出现了巨大的危机。不少人都在思考如何以新的方式重构中国传统。在此过程中,诸子学引起了现代中国不同学术流派的重视,对之展开了许多研究与解释。在今天,需要在大量掌握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立足于当代实践,辨析那些基于特定历史背景出现的关于诸子学的观点,剖析其背后的政治与文化诉求;同时需要秉持先因后创的立场,着眼于中国现代学术史演进的脉络,挖掘那些可以作为当代学术话语建设的学术遗产与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5.
河北联合大学由原河北理工大学和华北煤炭医学院于2010年5月合并组建而成,校址位于唐山市。原河北理工大学前身为创办于1895年的北洋西学学堂矿务学学门,1958年建校,被誉为河北省矿、冶、重化工、无机非金属材料等行业总经理、总工  相似文献   
16.
明治时期的日本人普遍崇尚西欧国家的思想文化,孜孜不倦地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摈弃东方传统的中国古学。评论家田冈岭云指出了日本汉学界所面临的危机,大力宣传中国古学的优越性,积极倡导汉学复兴论。田冈岭云既批判了明治文明的弱点,又不否定西学在日本的地位,还希望将中国古学与西学融为一体,创造出中西合璧的日本式新文明。  相似文献   
17.
何云鹏 《长白学刊》2010,(6):107-109
冯桂芬作为晚清著名的思想家、政论家,勇于针砭时弊,其所倡导的采西学、制洋器、善驭夷等改革主张,成为中国最早“洋为中用”洋务运动基本模式的蓝本,他提出的“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稍后被发展为“中体西用”的洋务总纲领,并对其后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变法思想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冯桂芬的变法思想代表了19世纪60年代初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最高水平,并起到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清初学人的科学思维方式,极大拓宽了他们的科学视野,从而推进了中国传统科学向西方近代科学的历史性转变.但在"天朝情结"和"以夏变夷"观念误导下,清初学者由"会通"滑入"索源",提出了"西学中源"说,把"中西会通"转向乾嘉时期对中国传统科学的盲目推崇,从而延缓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从根本上讲不是中国古代有无哲学的问题,而是20世纪以来中国人用西学范畴和学科体系解构中国古代学术系统,并因此抽空了现代中国学术的意义基础的问题。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学与西学具有根本的区别,中学与西学的结合应是在保持中国古代学术传统独立性的前提下,如何在实践中互补共存的问题。现代儒学应回到源头来回答现代性的意义基础问题,而不能停留在宋明理学的道统观上。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大的文化交流和融合至少发生过三次,第一次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四周蛮夷文化与中原华夏文化的交流,融合于汉武帝时代的"独尊儒术",结果是汉代新儒学的形成,传统文化呈现出新的活力;第二次开始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经魏晋南北朝隋唐,其结果是宋明理学的形成,传统文化再一次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第三次开始于清代后期西方基督教文化的东传,融合还未结束,争论还没有结果,但从中西文化比较中,可以看出西方文化的优点在器物文化和制度文化层面,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点在观念文化层面.因此,要想成功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就应该将西方的器物文化和制度文化嫁接到中华传统的观念文化之上,构筑新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