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7篇
中国共产党   9篇
中国政治   28篇
政治理论   15篇
综合类   1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条约口岸知识分子"是指鸦片战争以后活动于各主要通商口岸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是晚清内忧外患的特殊历史条件下最先觉醒的一批中国文人。在西方思想和中国文化的激烈碰撞中,由于受到"夷夏之辨"等传统观念的深刻影响,他们既传播西方科学却又排斥西方思想,固守传统文化却又面临进退失据的文化困境。条约口岸知识分子中的代表人物在身份、信仰与文化等方面所面临的多重困境,揭示了近代中国曲折的历史进程在知识分子思想转型过程中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32.
对于西方哲学方法应用于认知、理解中国传统哲学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一直为学界所关注、所批评。那么,西方哲学方法用于认知、理解中国传统哲学究竟产生了怎样的负面影响呢?应该怎样理解这种负面影响?又如何避免或消除这种负面影响?通过对“四大认知范式”用于认知、理解中国传统哲学的实践之考察,兴许能寻找到可资参考的答案。  相似文献   
33.
中国近代早期教育思想是在保持传统与学习西方的两难选择中产生和发展的,"中体西用"论从其根源到理论成型都是以这种两难选择为核心的,中国近代早期"采西学"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发展也充分体现了"中体西用"论这个核心命题.从中西学观、御侮图存、开放思维和制度规范四个方面深入探讨了中国近代早期"采西学"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发展,这对我们正确、全面理解中国近代早期教育思想发展的基本轨迹,以及中国教育近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4.
利用传统学术资源,与西学知识进行“比附”,论证“中西相通”或“西学中源”,是明末清初以来中国思想界认识西学的重要途径。以先秦诸子为核心的“子学”从一开始便充当了“中西比附”的依据和资料来源。士人通过“以子证西”,一方面认识了部分西学知识,维护了对“中学”的自信和坚守,但另一方面也因此阻碍了对西学的学习和利用。  相似文献   
35.
谈贵州辛亥革命,不能不提平刚。他是贵州辛亥革命的先驱,是贵州第一个剪去辫子的人,老同盟会员。平刚,字少璜,光绪四年(1878年)生于贵筑县余庆堡(今属花溪区青岩镇)。19岁取为秀才,钦慕明末黄宗羲、王夫之的民族气节和民主意识,读章太炎的《煊书》,申张民族大义,愤激之情油然而生。喜读新书新报,谈论时事,崇尚“西学”。  相似文献   
36.
晚清是中国从传统向现代嬗变的转型期.这个时代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为了救亡图存、振兴中华,中国人开始大规模地向西方学习.于是,西学大量涌入中国,西方的影响笼罩中国.在这种背景下,清末的小说批评同样深受西学及其在中国形成的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清末许多人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来自西方的新的思想观念和思想方法,来解读中国的传统小说,正是这种影响的表征.  相似文献   
37.
郭刚 《长白学刊》2010,(1):144-148
将近代西学提升为普遍性的思想理论,遂而凝缩成为符合中国特征的理论武器,乃是粱启超新民的一种手段。不过。其成分是驳杂多端的,却是合乎中国口味的新鲜思想。他有信心地认为,若糅合西方各国学术思想于一妒而冶之,则会创造一种特别之新文明。因而有理由说,他不是从学术角度对西学作科学性的译介。只是从功利(实用)出发所从事的理性解剖,而为启蒙所用。  相似文献   
38.
19世纪60年代中期,洋务派在实践中认识到西学之根本在于算学,于是奏请在京师同文馆增设天文算学馆,由此引发了洋务派与顽固派在教学西学问题上的激烈争论。与此同时,通商口岸城市的教会学校开设英语课程、打算用英语教学西学,这一举措随即引起传教士就教会学校英语教学对传播基督教教义的作用展开了全面的争论。比较这两次争论,相同的是争论的内容都是用什么媒介教学西学;呈现南北之争的趋势。不同的是争论持续的时间长短悬殊;争论动机不一;争论分别具有妥协性和非宗派性;争论的结果不同。前一争论对后一争论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9.
鸦片战争以后 ,随着西学的传播 ,传统经学日渐衰亡。西学的传播 ,使中国逐步建立了门类齐备的近代自然科学学科 ,也使中国传统的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并形成了近代意义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 ,使晚清学术发生了现代意义的变迁  相似文献   
40.
众所周知,中国现代的法律走的主要是成文法的道路,究其原因,许多学者都已经从中国古代的法律发展特点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国的法律文化只能选择这样的法律样式,这当然是很有道理的,但是,从清末修律这一事件来分析其原因的,尚不多见。本文主要从中国法律发展的转折性事件——清末修律,这一语境来分析中国走成文法道路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