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7篇
中国共产党   9篇
中国政治   28篇
政治理论   15篇
综合类   1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明末清初,西学始与我国学界发生联系。在西学初传的过程中,我国的士大夫阶层对其作出过何种反应?这些反应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西学东渐又是如何影响我国学术走向的?围绕这些问题,本文联系文化传播的内在理路和外在境遇,逐层揭示了西学东渐在促使传统文化走向近代转型的初次尝试中所经历的曲折和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42.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传教士在我国通过创办学堂、出版机构、报刊和翻译书籍等,使西学在中国传播进入一个新时期。本文浅析了西学传播途径的多样化、广泛传播的原因及其社会影响,传教士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桥梁和媒介作用,促进了西学的传播,由于他们具有西方社会的价值观和知识水平,其自身特点和来华使命,对晚清中国的现代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3.
宗教侵略是西方国家侵略中国的重要手段,但传教士来华又使西学东渐;反洋教斗争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反帝爱国和盲目排外的双重色彩。  相似文献   
44.
朱彝尊是清代康熙年间以博学著称的学者,他对西洋传教士持排斥态度,这与其曾祖朱国祚对利玛窦的态度有关。朱彝尊赞许当时中国学者有关天文历算的著述,却对来自西洋传教士的天文历算学说提出批评。从阅读史的视角来考察,朱彝尊所谓博学,特指其在传统经史方面的成就。康熙皇帝的阅读倾向对士人有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45.
刘云雁 《求索》2012,(4):207-209
严复"信达雅"原则所体现出来的阐释学观念往往为时人所误读,刻意回避了其中"达即所以为信"的内涵。事实上,作为士大夫知识分子而非纯粹译者,严复本人对于"信"的理解与"信达雅"的现代解释并不相同。严复对自己身份和立场有着清晰的界定,秉承"文以载道"的基本诗学观,在选文和文辞方面都并不重视语言学意义上的对等关系,同时积极地介入个体思想与国情要求,认为信于西学的关键是历史通达而不仅仅是形式逻辑的连贯。然而,历史剧变使严复的阐释观受到了群体性误读,后人以"忠"代"信",抹杀本土文化和阐释者的主体性,形成了目前流行的阐释观。本文通过分析严复的"信达雅"阐释观中"信"字的独特解释,揭示其保守性的具体表现和历史根源,管窥严复作为西学东渐直接推动者独特的思想境界和历史影响,尤其是这种影响对当今中国阐释学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46.
明治教育改革之特点及成功原因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子在日本,明治时代(1868-1912)是一个全面变革的时代,是一个由弱变强的时代,也是一个撇开它长达千年历史的旧老师--中国,而改用西学,自上而下效仿西方、弃旧图新的时代。明治维新通过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育等的一系列改革,使社会面貌焕然一新。明治维新是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在近代史上,在东方的岛国--日本进行的一次较量,也是日本发挥其自身潜力的一次实例。在整个改革的过程中,教育作为百年树人的基础。进行得比较彻底和成功,为日本的近代化奠定了人才和科技基础。本文旨在通过总结明治教育改革的若干特点,进而对其成功背后的原因作以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47.
坚持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以及中学和西学之间对立的绝对性和统一的相对性,避免用其对立的绝对性排斥统一的相对性,才能从根本上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术政策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实现精神文明的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48.
马一浮作为现代新儒学的创始人之一,其学术风格和言说方式虽然都十分传统,但其儒学思想具有自己的创新性,而且他在早年还有过激烈地反传统而追求现代西学的思想经历。马一浮弃旧图新、热衷西学、激烈反传统的早期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恰恰促进了后来他向传统的回归,甚至可能构成了他形成自己独特的新儒学思想的必要张力。  相似文献   
49.
50.
穆藕初先生成功创业的真正鼓舞人心之处,乃在于创造了一种合乎世界潮流的经济组织.先生对中国的“有钱人”是失望的,而自认为是“新式资本家”,却仍难免“生意人”之诮.在文化上,先生强调“国学根柢既深,方能吸收他国精华”.在国民性改造方面,先生尤强调责任心和公共心,以及科学思维方法的养成.身处动荡之世,先生对国际国内的大势,不仅见解深刻,而且有非常准确的预见.先生清而不耀,和而不流,真正是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人物.先生一生,曾两次出任国民政府高官.惟有“傲骨”,而不能“合时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