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07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26篇
各国政治   36篇
工人农民   66篇
世界政治   125篇
外交国际关系   77篇
法律   1079篇
中国共产党   1852篇
中国政治   2413篇
政治理论   627篇
综合类   1211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85篇
  2015年   201篇
  2014年   479篇
  2013年   375篇
  2012年   410篇
  2011年   489篇
  2010年   476篇
  2009年   517篇
  2008年   675篇
  2007年   464篇
  2006年   446篇
  2005年   417篇
  2004年   521篇
  2003年   486篇
  2002年   405篇
  2001年   295篇
  2000年   322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81.
邢研 《中外法学》1997,(1):49-51
近几年来,社会各界在我国现行刑法典的修订问题上,可谓意见纷呈,各说不一。有主张尽快修订者,有主张慎重缓进者。在修订的时机、指导思想、体例,乃至具体问题上,都有不同意见。本刊以下数篇文章具有一定代表性,特予发表,供有关方面参考。  相似文献   
82.
四面八方     
《纪检与监察》2003,(4):38-39
  相似文献   
83.
李华 《四川审判》2002,(6):41-42
笔者在司法实践中感到,我国现行担保法中有关抵押权的实现途径要么滞后,要么繁琐与低效,使抵押制度的规范与发展受到很大制约.“担保之王”在社会上没有真正体现与发挥,市场经济与信用制度被法律拦阻,受到诉讼观念影响,抵押权甚至找不到单独实现的途径,本文拟专就抵押权的实现途径进行探讨,以认识抵押权实现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4.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和谐之基。贵阳要率先在全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更新观念,开拓思路,动员社会各方力量,群策群力,积极探索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城乡统筹就业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85.
高职高专院校女大学生是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她们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受性别角色的影响,在心理上表现出高焦虑性、低成就期望和强烈的自我意识等误区。因此,对高职高专院校女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必须结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和其自身的心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相似文献   
86.
中国民法现代化历程中的三个误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清末民初开始的中国民法现代化历程,在确立平等、自由、秩序等现代民法精神,构筑当代民法制度发展基本脉络的同时,尚存有一些遗憾与不足,以下三个历史误区更值得关注:民法现代化初期的民法价值理念,不恰当地追随了西方的“权利社会化”思潮;民法现代化历程始终未能摆脱国家本位主义的阴影;民法制度的创制过度突出了“制定法”地位与“法律移植”的作用。为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反思这一百年的民法现代化历程之得失,以期重新展望、描绘更为美妙的民法现代化图景。  相似文献   
87.
李英田在《社会科学报》2004年12月30日刊载文章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澄清以下认识上的误区:(一)认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执政似乎成了目的和目标,其实不尽然。执政党在获取执政地位之后,其一切执政活动,都是为实现其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服务的,都是为了实现其根本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88.
本文对如何正确认识对立统一中的对立,借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来解决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问题,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9.
彭晓玲 《探索》2002,(3):144
本文分析了职业道德与市场经济的四个误区,提出了正确处理职业道德与市场经济的五个关系.  相似文献   
90.
孙湘明 《湖湘论坛》2002,15(3):49-50
我们的前人用自己的观物方式、认识方式和思维方式,实践着绘画上的散点透视、意念性色彩、抽象性线条,以及俯观仰察的超时空组合。他们在审美理解上崇尚“意足不求颜色似”或“意到笔不到”的观念。中国古代美学很少从美的本质进行讨论,认为任何语言或文学符号都不会与事物完全对应,要真实理解事物,只能靠领悟的最高境界。因此讲究“神会”、“意趣”、“传神”、“气韵”等。由于主要从心理方面进行阐述,所以便引出了“道可道、非常道”的对客观事物美的解释。正因如此,导致我国古代绘画追求的目的在于“象外之意”的绘画造型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