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04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4篇
各国政治   9篇
工人农民   10篇
世界政治   46篇
外交国际关系   27篇
法律   1100篇
中国共产党   400篇
中国政治   418篇
政治理论   140篇
综合类   50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156篇
  2013年   147篇
  2012年   170篇
  2011年   201篇
  2010年   180篇
  2009年   173篇
  2008年   184篇
  2007年   175篇
  2006年   165篇
  2005年   142篇
  2004年   147篇
  2003年   94篇
  2002年   144篇
  2001年   121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龙涛 《法制与社会》2011,(28):226-227,229
“五个重庆”作为兼具政治性和外宣性的文本,翻译时应以目的语为归宿,使译文符合目标受众的阅读习惯,从而让其明白无误地获取译文所要传递的信息,达到外宣的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922.
李庆刚 《政策》2011,(11):75-76
我们党的"五老"之一吴玉章,既是著名革命家,也是杰出教育家、历史学家和语言文字学家。他一生大部分时间倾心教育工作,深受青年学生爱戴。在他60岁寿辰时,中共中央电贺他"不仅是中国教育界文化界的前辈,而且是青年男女先进  相似文献   
923.
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和改造,宽严相济的重心应落在"宽"的政策上。刑法应树立教育刑理念和目的刑思想,刑事法律应确立"教育为主、惩罚为辅",以非监禁性强制措施和司法转处为主要原则,以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法律应朝非犯罪化、轻缓化、非监禁化和非刑罚化方向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924.
讨论修订《海商法》需要厘清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并以《海商法》第一章总则为切入点,重点讨论海商法的立法目的、调整对象及性质,希望能够促进和激发中国海商法界就海商法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与讨论,为将来修订《海商法》提供更多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925.
企业法人宪法权利的进路 宪法学一般认为,基本权利之本质在于保障个体享有免受国家干预之自由领域,因此,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系以保障自然人为其初始之立法目的,中言之,基本权利的主体只有作为个体的自然人,不包括法人。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纵深发展以及社会组织体对公共生活领域的不断渗透,  相似文献   
926.
《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21条虽属程序性规定,但其“入法”既符合组织法的立法目的和任务,又是现实立法策略选择的结果,并非肆意立法。第21条的适用对象也非仅局限于检察机关,任何对检察机关履职行权承担义务的主体,包括有关单位和个人,皆应一体适用。此外,对于义务人违反第21条所应承担的违法后果与责任,需结合第48条进行解读。义务违反时,检察机关首应采取必要措施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而非一味强调追责。  相似文献   
927.
杨金华 《党课》2011,(19):40-44
教学对象:村级党组织班子成员及其他党员干部;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员进一步明确村级党组织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如何加强自身建设,推进富民强村工程,服务人民群众,创新社会管理,真正出成果、见实效;  相似文献   
928.
本文依托于施莱尔马赫在《论宗教》一书中的基本论述,试图阐明施莱尔马赫有关神圣目的的理解和看法。文章第一部分将集中论证《论宗教》一书中包含有一种明显的有关神圣目的的人文主义理解,即上帝意图在个体中发展出一种不受限制的自我行为,以及一种相伴而生的开放性和接受性,以便为救赎和人性的道德完善做出贡献。而文章的第二部分将继续论证《论宗教》中的这种神圣目的最终不过就是上帝的自我显现。  相似文献   
929.
张砚 《法制与社会》2011,(35):150-151,178
纵观世界多国的信息公开立法,立法目的是几乎所有信息公开法律规范均需明确的首要、基础性问题,因为这既决定了信息公开法的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后续的信息公开实践以及争议解决;这也代表了信息公开立法的宪法基础,直接决定了信息公开立法的正当与否。对立法目的,以英美和日韩为代表存在诸多争议,主要是日本学者围绕着知情权还是人民主权的争论而引出的立法定位之争,这些争议表面看似无用,实则彰显着一国在法治实践中是否遵循了宪法的人权至上原则,也折射出一国的法治发展程度。而我国,至少以信息公开立法为标本,既未遵循宪法的人权至上原则,甚至尚未将其合法性根基建立于宪法之上。这就是我国信息公开立法面临的宪法基础困境。  相似文献   
930.
邵晖 《北方法学》2011,5(3):135-142
司法改革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浪潮。从价值层面对域外司法改革活动进行分析,能够清晰地发现司法改革过程中包含着司法目的价值与司法形式价值之间的共生互动。在司法改革的过程中,只有在恪守司法形式价值这个基准的前提下,去追寻司法目的价值,才能在合理、有序的框架下推动司法改革,从而建立完善的司法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