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法律   15篇
中国政治   6篇
综合类   1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贪污贿赂犯罪"零口供"的现象日益增多,检察机关在审查该类犯罪"零口供"的案件证据,应当形成一个认识:现代司法理念对定罪的证据要求是案件中所有的证据要形成一个完整的证据链;同时把握认定涉嫌犯罪的"定罪慎重原则"和审查起诉的"证据确实充分原则";重视对犯罪嫌疑人辩解的审查分析,对证据合法性、关联性、客观性的审查,对证据的不一致处的细微审查和全案证据的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22.
论视频监控图像证据的证明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视频监控图像主要是为刑事侦查工作提供线索和方向,很少成为定案的证据,随着新刑诉法的实施,如何确立与运用视频监控图像资料证据,已成为警界直面的难题。在侦查工作实践中,可通过视频监控图像资料与其他证据的关联、规范视频监控图像资料的取证程序、形成完整的视频监控图像资料证据链,及通过司法鉴定机构的专业鉴定,使之成为独立的证据,从而确立其在司法实践中的证据地位。  相似文献   
23.
强奸案件的证据采信问题在司法实践中颇受争议,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其直接证据的稀缺。针对强奸案件的证据收集和运用中所存在一系列的疑难情形,司法机关不必追求证据之间无任何矛盾,而要从全案证据出发,采取"自由心证"与"相互印证"相结合的证明方法,并运用对质制度,做到完整证据链条支持下的内心确认即可。  相似文献   
24.
为"魔鬼"辩护,绝不是袒护"坏人"的恶行。坚持程序正义,守卫法治公正,就得容得下那些为魔鬼辩护的人。前不久,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对复旦投毒案作出终审判决,判定被告人林森浩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鉴于该判决目前正在最高法核准之中,这里不对判决作评论。笔者比较感兴趣的是,在这样一起"是非"已被事先张扬的案件中,如何为被告人辩护。说实话,同以前发生在北京的韩磊摔死婴儿案、西安的药家鑫捅死车祸受害人案一  相似文献   
25.
完胜拒供者     
黄灵 《检察风云》2016,(4):26-27
"王志峰贪污案"动用了新成立的上海市人民检察院三分院反贪部门大部分力量,通过一起由窝案透露的犯罪线索,结合跨行政化区域合作的"侦办一体化"办案模式,将办案思路从以往习惯性的"由供到证"转换成"由证到供",以完整固定的证据链,彻底突破该拒供案,最终将拥有反侦察能力的犯罪嫌疑人绳之以法……  相似文献   
26.
刑事技术人员在发现痕迹物证后,只有从全局出发,系统地分析犯罪嫌疑人的活动轨迹,形成证据链条,才能全面地刻画犯罪嫌疑人的特征,为侦查指明方向,并最终认定犯罪嫌疑人。  相似文献   
27.
一线侦查人员必须掌握、运用多堆度的现场信息收集方法,并通过多种现场信息的组合,形成证据链以揭露和证实犯罪、锁定案犯,这是实现刑事侦查工作“信息制胜”并达到“消除、控制社会危情”目的的关键。  相似文献   
28.
随着贪污贿赂犯罪的隐秘性、高智能性和对抗性的增加,给反贪侦查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案件在侦查过程中受一对一证据的影响,嫌疑人容易多次翻供,必须掌握火候,善于谋略.本文以2013年我院查办的山西霍尔辛赫煤业有限公司物资供应科长王某巨额受贿案为视觉,浅析检察机关突破受贿案件的经验和思路.  相似文献   
29.
传统上,对于钓鱼岛主权归属问题,我国学界通常以历史证据和地图证据主张作为论证的逻辑起点,缺乏结合证据规则进行的论证。在论证钓鱼岛主权归属问题时,应当对证据主张的逻辑与证据链构造逻辑予以区分,并可借鉴国际法院适用的证据分量大小认定规则,确立“历史证据/相关条约”作为论证钓鱼岛归属中国的逻辑进路,辅之以其他层级关键证据,赋予其决定性分量,以构造出拥有钓鱼岛主权层级结构分明、环环相扣的完整证据链,历史证据与《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国际条约共同确证了钓鱼岛主权回归中国,构筑证明钓鱼岛主权属中国所有的总证据链的第一子证据链;中国对钓鱼岛进行有效管辖及其相关证据构成第二子证据链;中国、日本和第三方证明钓鱼岛主权归属中国的地图等证据,构成第三子证据链。  相似文献   
30.
随着"呼案"再审判决,呼格吉勒图被宣告无罪,舆论由此进入高潮。其实从2005年赵志红归案等重大疑点曝光以来,始终有媒体在跟踪报道,这使得"呼案"一直没有脱离公众的视野。舆论一直质疑着,经不起推敲的证据链是如何促成判决的;舆论一直争辩着,该案到底是不是冤案。呼格吉勒图昭雪,公众舆论从各方面审视"呼案"和法制的运行,随后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