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15篇
  免费   44篇
各国政治   3篇
工人农民   5篇
世界政治   40篇
外交国际关系   8篇
法律   1288篇
中国共产党   148篇
中国政治   284篇
政治理论   62篇
综合类   421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67篇
  2021年   65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85篇
  2014年   234篇
  2013年   152篇
  2012年   175篇
  2011年   175篇
  2010年   137篇
  2009年   145篇
  2008年   136篇
  2007年   86篇
  2006年   106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77篇
  2003年   67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70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第 9章仅对于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基金设立程序做出规定 ,并没有明确规定油污损害赔偿责任限制程序问题 ,基于此 ,本文通过比较油污损害赔偿责任限制与海事赔偿责任限制的异同 ,初步提出建立和完善我国油污损害赔偿责任限制程序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02.
江国华  张倩 《法律科学》2013,31(1):110-119
行政判决的反射效力是一种客观的超越既判力范围的影响力,它内在地包括反射性确定力、反射性拘束力和构成要件效力等.就其法理而言,行政判决在本质上即司法之于行政的合法性判断,其反射效力即源自于这种“合法性判断”本身.在其现实意义上,正是其反射效力而非既判力,延展了行政判决作用的广度和深度,提升了司法审查之于法治国家建设乃至整个社会文明进程之价值.挖掘并正视这种价值,或对近期《行政诉讼法》修改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3.
经过大约20年的改革努力,我国大体形成了纵向职能到底、横向网格覆盖为主要特征的社区治理体系,这一治理体系遵循了由国家意志为主导、社区作为执行层的对基层社会实施自上而下控制、管理与服务的治理逻辑,具有管控性强、覆盖率高等优势,但同时也加重了社区的任务负担与职责的碎片化,使基层部门缺乏足够的能力、精力和意愿来对居民需求做出灵活调整与及时响应。应对社区治理的新难题,北京市“接诉即办”改革提出了一条以市民诉求为驱动实现城市社区治理体系创新的解决路径。基于北京市F街道及其下辖社区的实地调研,本文认为,“接诉即办”改革以居民诉求为核心,重构了社区治理体系中的工作流程、职权分配与考评标准和方式等制度要件,通过强化市民-政府间责任关系纽带、激励社区(居委会)-居民间的协商沟通、赋能社区居民自治等作用机制,促进了社区治理效能的提升。“接诉即办”的治理经验表明,实现社区治理从行政意志主导向民众诉求驱动的转型,经由社区的“中间层”实现国家与社会间的有效响应、互动合作与协同治理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4.
朱金高 《法学》2012,(5):56-62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经济审判工作中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若干规定》第19条规定法院可对财产保全和先予执行等临时性救济的裁定决定再审,但当事人不能申请再审,检察院不能抗诉要求再审。该规定与实际司法实践相脱节,与临时性救济的法律性质、法律效力相违背,也与临时性救济本身已有的救济途径相冲突,还与新司法解释的再审规定相矛盾。临时性救济的法律性质是假扣押、假处分,只具有临时性、救急性;其没有既判力,只是中间裁判、附随裁判,故法院不能决定再审。有鉴于此,最高法院应该清理或废止相关司法解释了。  相似文献   
105.
马运立 《政法论丛》2012,(1):117-123
作为近现代国家刑事诉讼中普遍认同的一项基本原则,控审分离有其丰富内涵,诉讼公正系其核心价值,而分权制衡、人权保障、程序主体性、诉讼经济理论以及相应的心理学原理构成其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6.
自2003年国家取消强制婚检后,全国婚检率骤降,新生儿缺陷率激增。由此,提出患先天性遗传疾病的子女有权对导致损害后果具有主观过错的父母提出的一种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这一观点与传统伦理道德有矛盾。通过司法权和行政权相互配合,可以减少先天性遗传性疾病儿童的出生率。  相似文献   
107.
付亚萍  张韦 《电子政务》2011,(11):16-22
以近5年的"十大影响性诉讼"为研究样本,对50个涉诉网络舆情热点事件就案件类型、发生地域、案件标签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把握其基本特征和热点因子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当前存在的社会冲突纠结点,并主张将这些纠结点作为现阶段公共管理的重点突破口。  相似文献   
108.
李晓巧 《政府法制》2014,(36):14-17
封建专权时期,最高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常常出台一些笼络安抚、听取百姓疾苦的措施,直诉制(上访制)即其中之一.直诉制的意思是,某些重大案情和冤屈莫申者,觉得自己的正当利益被误判而受侵犯时,可超出一般诉讼管辖和诉讼程序之范围,直接向最高统治者申诉(类似“上访”),以达到缓和社会矛盾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9.
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增设了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用以规制虚假诉讼和恶意诉讼,保护第三人的利益。为了更好地发挥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功能,有效保护案外人的利益,应当在现有条文的基础上对之加以完善。在第三人撤销之诉与案外人申请再审之诉的适用选择上,应当视案外人的诉讼请求状况决定适用顺序;为了保护案外人的程序利益,应当在起诉条件上作适当放宽;为了有效发挥第三人撤销之诉的作用,在起诉主体方面应当有所突破;出于制度设计的合理性考虑,应当不允许对生效裁定提起撤销之诉,且要限制对特殊类型案件提起撤销之诉;此外,还应当允许当事人就第三人撤销之诉的结果提起上诉。  相似文献   
110.
诉讼系属反映了某个诉讼现正处于某个法院的审理过程中,是对诉讼自起诉时起至诉讼终了整个诉讼过程的高度概括。在传统民事诉讼理论中,特别是在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的民事诉讼中,诉讼系属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法律概念。立法上有关诉讼系属的规定比较具体,学界对其研究比较成熟,也有很强的实践性。我国由于长时间法制建设的中断以及立法中长期奉行宜简不宜繁的指导思想,因而在民事诉讼法中没有使用这一概念,理论上也少有人论及这一问题。本文通过对德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关于诉讼系属相关规定的考察,借鉴其将诉讼系属与民事诉讼中其他重要理论相联系并指导实践的做法,从而引发对我国民事诉讼系属相关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一、诉与诉讼系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