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15篇
  免费   44篇
各国政治   3篇
工人农民   5篇
世界政治   40篇
外交国际关系   8篇
法律   1288篇
中国共产党   148篇
中国政治   284篇
政治理论   62篇
综合类   421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67篇
  2021年   65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85篇
  2014年   234篇
  2013年   152篇
  2012年   175篇
  2011年   175篇
  2010年   137篇
  2009年   145篇
  2008年   136篇
  2007年   86篇
  2006年   106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77篇
  2003年   67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70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诉调对接"是综合解决社会矛盾的改革尝试之一,经过几年的摸索,"诉调对接"机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然而还未能触及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里的深层次问题。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问题、人民调解制度如何独立问题不解决,就不能实现分流社会矛盾、缓解法院压力的初衷。  相似文献   
72.
本文以某市Y区检察院2012年度办理直诉案件的相关案卷资料和数据为对象,对直诉程序适用率的不足作了简要的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73.
汪洋 《法商研究》2014,(3):142-151
人格保护的历史传统可以追溯到罗马法上的"侵辱之诉",通过裁判官法的构建,"侵辱之诉"在构成要件、罚金确定及诉讼程序等方面有其鲜明特点。罗马法通过"侵辱之诉"与"阿奎流斯法之诉"的二元结构,形成区分"人格利益侵害"与"财产损害"的二元框架,以突出"人格保护"独立于"财产保护"的价值及其伦理特质。近代以降,"损害"的内涵从财产损失扩展到人格利益侵害,以财产损害赔偿规则为基础建立了大一统的侵权责任,使得"侵辱之诉"逐渐消亡。当代各国人格保护的发展出现了回归罗马法传统的趋势,强调构建一个独立于财产保护的人格权保护体系。"侵辱之诉"的诸多特征,如公法私法并行交叉的保护模式、罚金的惩戒性质、以是否违反善良风俗为评判标准的司法取向、类型化与一般性条款相结合的兜底保护等,对我国人格权立法依然具有很强的借鉴与传承意义。  相似文献   
74.
如何从源头破解信访不信法的怪圈,怎样使推诿扯皮、不作为、乱作为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现象得到遏制。上海、江苏、浙江等地都在探索涉法涉诉信访分离机制,力求解决"入口不畅、程序空转、出口不顺"等现实难题。本文基于沪苏浙涉法涉诉信访分离改革经验,寻求构筑我省诉访分离导入、终结、非访打击等机制,促进皖沪苏浙四省市涉法涉诉信访分离信息联动共享对接,加快涉法涉诉信访分离体制改革进程。  相似文献   
75.
在现代法治国家,控诉职能和审判职能是分别由不同的国家机关来行使的,二者不能混同.法院不能承担控诉职能,起诉也不能对判决产生预决的效力.然而,我国控审角色经常发生混同,控审不分的现象着实常见.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公检法机关分享着共同的"作战目标",打击犯罪等同于正义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深刻影响着每一位司法工作者,再加上两机关权力的同源性使得诉审之间的关系具有天然的亲和力;而另一方面,检察机关携法律监督权,凌驾于法官之上,成为"法官之上的法官",影响法官独立办案.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法院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法院,法官也不能真正独立作出裁判.对此,如何转变司法观念,真正落实控审分离,对于理顺诉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6.
为了顺应全面推进刑罚"轻缓化"和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改革趋势,司法实践针对轻微刑事案件,有必要提倡刑事诉讼程序速裁化,实现"公正为本,效率优先"的诉讼思维理念.因此,为了解决当下未决羁押期限过长所导致的严重侵蚀效率与公正诉讼原则的诟病,同时也为了消解诉讼阻碍案件证据收集和法院存在"以押定刑"晦涩作法的问题,我们应当重塑刑拘直诉制度模式.在刑事拘留阶段,着重考虑认罪认罚的自愿性,直接跳过刑事逮捕羁押阶段,在公诉阶段贯彻法定从宽处罚理念.  相似文献   
77.
鸿基米兰开发公司系列虚假诉讼案可谓近年来发现的虚假诉讼中当事人造假规模最大最为猖獗、法院制裁力度也最强的典型案例。鸿基米兰开发公司冒名制造的虚假诉讼涉及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巡回法庭审理的17件执行异议之诉案件及黑龙江高院审理的46件同类案件。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巡回法庭和黑龙江高院对炮制这一系列虚假诉讼的鸿基米兰开发公司科以6300万元的“史上最大”罚款,宣示了人民法院坚决打击这种非法恶劣行径的意志和决心。  相似文献   
78.
徐东泽 《法制博览》2022,(12):102-104
刑事裁判涉财产部分执行案件与民事财产执行案件程序上有一定的区别,本文选取司法实务中具代表性的案例,刑事裁判涉财产部分执行与民事善意取得抵押权相互交叉,共同指向同一涉案房屋,受害人王某以二审民事判决中确认的善意取得抵押权向人民法院申请恢复执行,使得本案有一定的特殊性.执行局在执行过程中审查了二审民事判决的内容,告知了受害...  相似文献   
79.
先行登记保存之不可诉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魏磊 《法学杂志》2006,27(4):138-140
先行登记保存是行政强制行为的一种,由行政处罚法创设,创设目的是为减轻查封、扣押措施的滥用。从先行登记保存的行为性质、期限性质等方面都证明其具有显然的不可诉性。先行登记保存行政强制行为的应然救济方式应是知情权救济或行政申诉等,而不是行政诉讼。  相似文献   
80.
刘桂清 《法学评论》2006,24(3):70-74
按新公司法第153条的规定,当董事职务行为违法而造成股东利益损害时,应向股东直接承担责任,股东有权针对董事直接提起诉讼。该制度虽然与传统法律理论不相吻合,但却共同存在于两大法系的公司法之中。大陆法系从制度的功能意义与公司机关构造的特点的角度对其正当性进行论证,英美法系则从信赖关系的事实出发构造义务——责任体系。英美法系特定情形下董事对股东之信义义务理论更值借鉴,应该明确其股东对董事直接诉讼的法理基础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