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0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5篇
法律   16篇
中国共产党   68篇
中国政治   87篇
政治理论   25篇
综合类   1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1.
现代性导致了很大的危机,很多西方哲学家希望能用艺术来代替宗教,来唤醒人们的主体性和道德情感,海德格尔的诗性智慧,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但是倘若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自身缺陷,没有一种从根底上是和合统一的整体文化,这种进程难免不走向歧途。本文正是力图将西方对现代性的思考与中国人生艺术化的思想作一个沟通,希望能够探索出一条东方式的现代化途径。  相似文献   
212.
不同民族因历史背景、生活地域和文化习惯等的不同,形成了精彩纷呈的不同民族文化和民族个性.当代著名作家张承志和梁晓声用自己的力作,分别站在不同的视角,对游牧民族的诗意人生和汉民族的诗意人生作出了生动、形象、经典的演绎.通过对张承志的成名作<黑骏马>、<北方的河>和粱晓声的成名作<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进行对比,分析了游牧民族与汉民族对诗意人生的共同理解和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213.
赵雪梅 《前沿》2008,(7):163-166
老子的“大巧若拙”一方面强调的是朴素自然的美,另一方面提倡生命原初的自在澄明,祛除机心和伪饰。同时,它作为一个哲学命题,涉及到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人工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老子是斥人工而尚自然的。这种“拙”的生存哲学,影响了中国关于生命颐养的思考,在文明高度技术化、经济化的今天,建立在生态伦理基础之上的生态美学的愈演愈热之势,从追求天人合一和诗意栖居的目的论角度证明了它的永恒魅力。  相似文献   
214.
吴彦 《学理论》2009,(2):70-71
在《沙扬娜拉》一诗中,徐志摩充分发掘了现代汉语的诗意美,从标题的音译到标点符号的使用,意象的组合及重复的巧妙使用,使得依依惜别的情感浓郁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215.
李军平 《实践》2008,(5):53-54
萨拉乌苏旧石器文化遗迹 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的毛乌素洼地,一条从黄土高原流来的小河蜿蜒穿行在茫茫沙海之中.它冲开波状起伏的沙丘,将所经之地的"第四纪地层"切割出一条七八十米宽的峡谷,又在身后留下一个个串珠状的绿洲(当地人称为"沟湾",是村庄、农田所在).这条夹带着黄色泥沙的小河被当地人称为"萨拉乌苏",即蒙语"黄水"的意思.盛夏季节,两岸红柳花盛开,河谷被抹上一层若隐若现的粉红色,小河因此多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红柳河.  相似文献   
216.
从哲学人类学背景管窥旅游审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章海荣 《思想战线》2002,28(1):35-38
生命美学是旅游美学的理论基础 ,它的“美感本体论阐释”和“生命机制的代偿” ,为旅游审美注入了当代文化批评及生命建树的活力。生命美学对人的终极关怀 ,当是人类生命活动和生命意义的有效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217.
论语音象似性及其在诗歌文本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尝试建立语音象似性的连通主义模型,从本体感受论的角度对语音象似性的客观现实性和心理真实性作了论证;在对诸多有关语音象似性的论述进行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语音象似性的二分法并强调语音象似性的意象图式说;由于体现象似性特征的语音模式是诗歌文本序列的构建原则之一,故最后对诗歌文本中的语音象似性进行了探寻.  相似文献   
218.
我知道,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已经挤压得世俗的人们不堪其累,除了钱之外,人还应该追求点什么。在这个欲望消费逻辑当道的时代,灵魂的放逐使许多人似无头苍蝇,失去了生活的意义和目标。也许黑格尔的话是对的,存在即合理。我们也许没必要在这个物欲的时代为人们的精神空虚担一份无望的惆怅和多情的感喟。  相似文献   
219.
实践伦理是西方形而上学发展史中一个无法回避的根本问题,意图厘清它的的逻辑脉络。首先从认识论的视角追溯柏拉图认为知识的最高形式是善的理念,到亚里士多德的工具理性中提出的实践伦理的目的和任务是用流行的善和幸福的概念去看待人们的现实生活,再到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中强调人具有道德自由。其次再从本体论视角解读胡塞尔要求人们必须重新回归到生活世界才能获得自由,海德格尔指出人们只有通过不断思索人的在世和住所去揭示出人的存在意义,伽达默尔诠释伦理学应该去关注人的生存的发生过程。  相似文献   
220.
法者,天下之仪也。所以决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县命也。(注释:按照法来办事,天下就有秩序,法是天下的准则,是用来解决疑难、辨明是非的,百姓的命运系于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