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8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14篇
工人农民   5篇
世界政治   24篇
外交国际关系   19篇
法律   192篇
中国共产党   171篇
中国政治   295篇
政治理论   122篇
综合类   20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86篇
  2011年   83篇
  2010年   85篇
  2009年   90篇
  2008年   111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86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观察社会主义需要考虑两种情形:一是在经典社会主义意义上,其语境是后市场经济;二是在实践的社会主义意义上,其历史语境是市场经济。两种语境的不同意味着实践社会主义与经典社会主义具有差异性。生产力不发达、公有制不充分、人的发展双重依赖、制度细节的不完善,构成了市场语境对社会主义实践的基本约束条件。  相似文献   
72.
73.
"奸党"是明清刑事法律上特有的条文,为此前诸朝所无,在清代,"奸党"罪条经过一系列修改,最终在清末修律的时候被废止。考察其被设立至废除的过程可以看出,法律罪条的嬗变背后所体现的是立法语境的转换。语言是思想的工具,语言的转换,必定意味着立法思路的改变,而归根结底是社会转型所导致,"奸党"罪条的嬗变过程即清晰地说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74.
王建堂 《学习月刊》2009,(5):53-53,56
汉语语境中的牛掌故,是中华文明长卷中亮丽的一页:牛不仅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好伙伴.而且还是精神话语的形象资源;打开悠远厚重的历史尘封,中华牛的精神肖像画.就会清晰地走进当代语境中。  相似文献   
75.
施米特将"敌友划分"作为政治与非政治的边界,奠定了政治现实主义的基调,并因此被贬斥为"老派政治学家".但在中国语境下,"中华民族和平崛起"乃是当下最大的政治主题,它不可能回避主权国家并立的国际政治生态.故在重温施米特所勾勒的国际政治生态图之余,描绘切近中国之本己的政治地图,乃是本土政治哲学研究的当务之急.中国语境下的"政治"概念应满足三个前提.其一,它力求容纳最为丰富的政治经验;其二,它直面中华民族和平崛起的国际政治生态;其三,它能留给中华子孙最为广阔的可能性空间.为此,应将"政治"界定为"全球有机政治生态下的各国政治文明建设的现实主义路径".  相似文献   
76.
沈兆文 《青年论坛》2009,(5):123-125
认知语境观揭示语义推理的认知心理依据和心理状态,语篇理解是一个”认知一推理”的动态化过程。认知语境及其在此基础上的预设在语篇处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揭示了语篇理解的认知心理依据,解释并制约着语言的表达与理解。本文从认知角度分析认知语境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从而指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预设,建构合适的语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速度。  相似文献   
77.
蒋长刚  鲁华山 《学理论》2009,(24):186-187
语境是话语产生的环境,而话语是课堂教学语境的基本单位。本文探讨多媒体技术对于课堂环境下信息传递的影响,通过对比传统课堂与多媒体课堂的语境特征,提出在多媒体课堂环境下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  相似文献   
78.
“养气”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思想家对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一种形象比喻,从孟子所说的“吾善养浩然正气”概括而来。“气”,在中国文化语境中,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概念。本文所指的“气”,是指人的精神状态、道德境界、作风习气。  相似文献   
79.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政治环境的宽松和中外文化学术交流的加强,妇女史研究获得了空前的发展,相关的论著大量涌现。但这些成果在内容上大多偏重于妇女解放运动和近代女子教育问题,时段上以辛亥革命时期和五四时期为主,区域上又以解放区和国统区的妇女问题研究居多。而对于沦陷区妇女问题的研究则着力较少,除个别零星论文外,并无专门系统的著作。  相似文献   
80.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各阶层民众的愿望和期待.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建设对和谐社会构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刑事政策的适时调整和贯彻落实,又决定着法治的进程和效果.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提出和适用,不仅凸现了"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检察工作主题,而且回应了和谐社会建设的客观要求.但不容回避的是,在司法实践中,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理解不一、标准各异,执行中忽左忽右、时强时弱等情况,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办案的政治效果、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有机统一目标的实现,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和谐社会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