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7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6篇
世界政治   5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85篇
中国共产党   36篇
中国政治   150篇
政治理论   5篇
综合类   8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41.
不明行为人高楼抛掷物伤害案在现代城市时有发生,法院根据现有法律面对这样的诉讼很难作出合理的判决.笔者主张在此类案件中,如果确需建筑物的所有人或管理人承担责任的话,只能是根据共同受益的原因进行补偿,补偿的范围是受害人所受到的财产损失而不包括精神损害.责任承担者包括建筑物所在小区的所有人或管理人和受害人本身,而且他们之间不应当承担连带责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利于发现真相和平衡各方当事人的责任,发挥侵权法的预防损害发生的功能.  相似文献   
42.
王敏 《中国减灾》2006,(12):54-55
上世纪90年代初,深圳“8.5”大爆炸造成了数百人的大伤亡,财产损失达2亿多元,人称“只有战争状态下才会出现的惨剧”。这场噩梦虽已逝去了十余载,但化工产品灾祸给人们的教训却是长久的。  相似文献   
43.
云南省国家税务局公告第8号《云南省国家税务局关于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前扣除审批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已于2006年1月4日经局务会议通过,现予以公布,自2006年1月4日起施行。云南省国家税务局二○○六年二月五日各州、市国家税务局: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第13号令《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前扣除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等文件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对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前扣除审批管理有关问题明确如下,请认真贯彻执行。一、自行申报扣除财产损失和审批类财产损失的划分(一)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因销售、转让、变卖资产发生的财产损失,各项存…  相似文献   
44.
《中国减灾》2007,(7):F0003-F0003
2007年6月以来,我国南方部分省份相继遭受地震、暴雨洪涝、滑坡、泥石流、风雹等自然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我国北方部分地区持续遭受旱灾影响,造成群众生活生产  相似文献   
45.
侵害他人人格权获得利润,本为现今之普遍现象。但是如何处置此种不当获益,乃民法上之重大课题。我国《侵权责任法》第20条对此设有较为周全之规定,但未言明该请求权之性质,对其适用恐嫌不妥。因此,以批判的观点检讨现行立法及学说的规定,认为其实质上是不法管理制度,并认为其适用范围仅限于人格权受侵害之财产损失,不及于精神损害。同时明确其构成要件和法律效果,明确其与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及权益侵害不当得利请求权的关系,至为关键。  相似文献   
46.
中国司法实务对于认定诈骗罪的态度相当克制,理论上则不能仅是为司法实务背书,而应该在重视实务立场的前提下,明确诈骗罪的成立标准。无论是财产概念本身还是主观上的非法占有目的,对限缩诈骗罪的处罚范围效果有限,因此,应突出财产损失这样的客观要件在诈骗罪认定中的作用。就损失的判断而言,整体财产损失说的基本框架值得维持,而在处分目的重大背离的场合,则应对这一学说予以修正:确定诈骗数额时,如行为人所得与被害人损失不一致时,应以"素材的同一性"为标准;以后以诈骗所得偿还前一诈骗被害人时,应以"主体的同一性"为标准。修正的整体财产说对限缩诈骗罪的范围意义重大,而犯罪成本也可能在必要时予以扣除。  相似文献   
47.
关于诈骗罪成立范围的实质认定,现有理论主要从"欺骗""错误"以及"损失"三个方面对诈骗罪构成要件进行实质解释,形成"限缩行为"与"限缩结果"两种路径。结合我国财产犯罪的立法特色,财产损失的实质化会导致对损失的有无与具体数额等难以进行精确判断,并破坏财产犯罪的整体一致性,因此,限缩结果路径不具有合理性。对于诈骗罪宜采取限缩行为路径,将非法占有目的的内核——民事救济可能的基本丧失,纳入欺骗行为的认定中,以此区分民事欺诈与刑事诈骗。行为人针对"财产给付的基础事实""民事救济的重要事实"进行虚构、隐瞒,导致被害人陷入失去民事救济可能的高度风险的行为,属于刑法上的欺骗行为,有构成诈骗罪的可能。  相似文献   
48.
《公民导刊》2014,(4):49
正问:某物流公司与黄某于2011年5月签订劳动合同,黄某在物流公司担任驾驶员。2011年8月31日黄某驾驶物流公司一辆货运车运送商品时发生交通事故,造成物流公司各项损失计4000余元。损失是否由该司机承担?答:劳动合同在实质上还是平等民事主体劳动者和用人单位订立的合同,除非《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有特别规定,签订劳动合同的双方还应受《民法通则》、《合同法》、《侵权责任法》等法  相似文献   
49.
正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令第103号《广西壮族自治区火灾高危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已经2014年4月23日自治区十二届人民政府第2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自2014年6月1日起施行。自治区主席陈武2014年4月29日第一条为了加强火灾高危单位消防安全管理,预防火灾发生,减少火灾危害,保护人身、财产安全,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办法》,制定本规定。第二条本规定所称火灾高危单位是指一旦发生火灾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下列场所:  相似文献   
50.
关于诈骗罪中的财产损失认定存在个别财产说与整体财产说之争,两种思路在认定双方给付型诈骗案件中结论不一,进而影响对民事欺诈和刑事诈骗的界分。法秩序统一原理要求,民法和刑法对于同一法律事实的评价和适用不应有矛盾,在财产损失认定上民法和刑法适用的法律效果不应有冲突。基于法秩序统一原理,在个案中首先应认定是否存在民法上的财产损失,其次依据不同观点认定是否存在刑法上的财产损失,最后选择与民法效果不冲突的刑法认定结论,从而实现民法和刑法对于财产损失认定的协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