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3篇
工人农民   5篇
世界政治   7篇
外交国际关系   28篇
法律   29篇
中国共产党   216篇
中国政治   295篇
政治理论   75篇
综合类   10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90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5篇
  1997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761.
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后,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保管机构众多、收藏分散、库房条件不足、立法不健全、人才缺乏等诸多问题也长期存在。针对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存在的问题,结合少数民族古籍分散性、宗教性、国际性特点,边疆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应上升到边疆治理的高度。在治理主体上,以政府为主导,联合各收藏机构、企业及民间收藏者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少数民族古籍保护。治理对象上,改善收藏条件、加强古籍修复工作,开展整理出版、缩微和数字化建设,综合运用财政投入、法制建设、人才培养以及宣传推广等治理手段。少数民族古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蕴含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内容,因此可以成为边疆治理的手段。通过加强少数民族古籍保护,也有利于增强各民族群众对国家的认同,助推边疆地区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762.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必须把握边疆生态治理这个薄弱环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边疆生态治理理论,涉及边疆生态治理的定位、目标和举措:边疆生态治理的定位就是不断巩固和发展边疆生态安全屏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目标就是不断满足边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具体举措包括探索边疆绿色发展道路、强化边疆生态综合治理、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创新边疆生态保护制度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边疆关切,彰显了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对生态发展与环境保护经验教训的历史总结,创造性回答了人与自然关系、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对推进边疆生态治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63.
袁剑 《思想战线》2023,(2):49-56
区域国别研究有其时代性特征,必须与时代的历史—地理场景联系起来。中国区域国别研究的发展历程,正经历着一个从“思考时间”向“思考空间”的转变。经由对近代中国与欧洲在边疆视角下的认知与分类变迁的梳理与分析,可以发现位于欧亚大陆文明交界带的诸如土耳其、中亚诸国等在区域研究中显示出重要价值与意义,并凸显了中国在确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区域研究方面的未来前景。  相似文献   
764.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周边地区状况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那加人是中国周边民族,其聚居地区与中国西南边疆相邻,人口300余万。大多数那加人分布在印度,也有一部分那加人生活在缅甸。印度的那加人主要聚居在那加兰邦。从19世纪中期开始,绝大多数印度那加人的宗教信仰从泛灵论改为了基督教。印度那加人的改宗是由多种条件共同促成的,对其群体认同和国家认同产生了深刻影响。宗教因素与印度东北边疆那加兰邦的局势发展关系密切,并对中国的周边环境有一定影响。当前,那加传统宗教文化的重新定位及其向基督教的渗入、基督教群体的分裂与冲突、印度教的渗透是宗教因素对印度东北边疆那加兰邦治理产生影响的三个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765.
喻发胜  王圆方 《人民论坛》2023,(20):107-109
邮驿制是古代中国社会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制度,数千年来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物质基础与制度保障,对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汉唐时期尤重边疆邮驿建设,其突出特征体现为“拓疆置邮”利交往、“以驿治边”利交流、“驿路归心”利交融,其历史经验可为后世借鉴。  相似文献   
766.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是国内最早设置专栏研究民族政治问题的刊物之一,最早可追溯到2007年设置的“民族政治与行政”栏目。2015年,为更好聚焦民族政治与边疆特色,栏目更改为“民族政治与边疆治理”,先后聘请周平(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方盛举(云岭学者、博士生导师)担任栏目主持人。该栏目因独特鲜明的办刊特色,不仅引起了全国政治学和行政学界的广泛关注,更在边疆政治学研究领域擎起了一面鲜艳的旗帜。为积极探索边疆地区民族政治与边疆治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规律,认真总结我国民族地区边疆治理的经验教训,有效探究促进民族地区边疆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新途径、新措施和新办法,深化社会各界人士对边疆民族地区在我国治理现代化建设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吸引社会各界更多地关注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和发展,《云南行政学院学报》将“民族政治与边疆治理”栏目列为刊物重点建设栏目,现面向全社会诚邀优秀稿件。  相似文献   
767.
边境虚空化是指发生在边境空间的人口流失现象。边境虚空化及治理关乎国家安全、边境稳定和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学界基于不同视角对此给予广泛关注和讨论,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文章从概念称谓、中国陆地边境虚空的原因、影响及其治理对策四个方面对既往研究的全貌进行梳理和评析。展望未来,中国边境虚空化问题研究还有待继续深入,需突破实践中引起关注的焦点问题,需注重个案研究的理论概括与横向比较,需拓宽研究视野,加强学科交叉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