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8篇
  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27篇
工人农民   7篇
世界政治   12篇
外交国际关系   59篇
法律   40篇
中国共产党   133篇
中国政治   140篇
政治理论   17篇
综合类   5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41.
中国、美国、东盟三边关系自形成至今,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内涵。当前的中国、美国、东盟三边关系较为典型地反映了当今国际社会国家间矛盾与共同利益并存的复杂局面,因而形成于冷战时期的传统三边关系理论无法对其进行合理的解释。未来中国、美国、东盟三边关系的发展将受中美关系的走势、东亚区域一体化、中国的发展及其对外战略的选择3个关键因素的影响,其走势较为乐观。  相似文献   
42.
清代积累了不少治边经验,如以开放的心态治理边疆,改进和完善边疆行政管理体制,因俗而治、因地立法,从治国需要出发制定对待各种宗教的方针政策等等,这些经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清代闭关锁国、排斥对外交往、海权意识淡薄等僵化的治边思想,也留下不少失败的教训,值得加以反思.  相似文献   
43.
44.
偷渡是一种涉及全球的非法移民现象,其严重地扰乱了正常的国际交往规则和移民秩序,损害了国家主权、社会稳定和法制尊严,往往也会危及个人生命财产。文章主要阐述了我国公民偷越国(边)境犯罪的现状,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及惩治措施。  相似文献   
45.
冷战后 ,俄罗斯由于地缘政治环境恶化而倡导中印俄三边合作 ,并极力推动之。三边合作存在一种理论上的可行性 ,但在实际运作中将会遇到许多目前无法克服的障碍。  相似文献   
46.
朱映占  段红云 《思想战线》2011,37(4):112-117
民国时期,从中央到地方,对于边政人员的选拔、培训、任用、待遇、考核等方面,逐渐从通行的公务员行列中分离出来,给了一些特殊的对待,然而,整个民国时期专门施行于边政人员的相关政策,并未形成系统,且在实施过程中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未能有效贯彻。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边政人员在边疆治理过程中的作为。从整体上看,民国政府与边疆地区并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47.
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旧址位于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犀溪乡甲坑村郑家坑。1935年10月5日,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师长粟裕、政治委员刘英率挺进师一部与闽东游击区领导人叶飞、范式人在寿宁郑家坑村会合,并召开联席会议。鉴于当时双方都与党的上级机关失去联系,为了能在战略上互相协调、互相策应,共同反击国民党军的清剿,会议决定成立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和省军区,刘英任临时省委书记  相似文献   
48.
1935年9月下旬到10月中旬,西北革命根据地,包括陕甘边和陕北两部分,发生了严重的"左"倾错误肃反。中共北方代表和中共上海临时中央局通过不同的途径得到西北革命根据地"问题严重"的报告,遂派遣朱理治、聂洪钧等人赴西北解决问题,加强领导。  相似文献   
49.
中国共产党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局部执政的经验是非常丰富的,其影响也是深远的。这些宝贵经验对于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0.
省际接边地区因地域毗邻、发展相近、形成区域公共性事务,以单一的行政区划行政无法高效治理,需要建立以政府合作共治、社会参与的区域行政与区域治理机制。本文通过梳理政府治理形态和公共事务治理模式的历史演变与进程,具体研究湘鄂渝黔桂五省(市)(五溪源)接边地区的状况,认为省际接边地区的治理必须变革,可能的前景不是不断调整行政区划来适应这一进程,而是走向以政府间合作的区域行政和以政府为中心、社会广泛参与的多中心的区域治理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