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4篇
  免费   7篇
世界政治   7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188篇
中国共产党   8篇
中国政治   42篇
政治理论   6篇
综合类   3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1.
12.
上海恒积大厦诉建纬律师事务所要求其返还律师费并赔偿损失一案,被认为是迄今国内数额最大的一起律师过错责任赔偿案,因而广受关注。本刊摘要刊登本案诉讼文书,意在客观地还原此案诉讼的真实情况。供对此案有研究兴趣的学界和实务界人士研讨参考:  相似文献   
13.
《民法典》并未明文规定不法原因给付制度,既往司法实践中关于该问题的争议还将继续存在,借鉴域外经验是求得法适用之统一的可能的路径。从比较法上看,不法原因给付制度滥觞于罗马法,并逐步发展出了“原则允许返还”与“原则上不得请求返还”两种规范模式。“不得请求返还”之原则不仅在规范目的上难以得到合理解释,在实践中也引发了诸多困境,各国学说与判例通过多重限制竭力予以克服,这其中隐含了决定返还关系的实质因素。在现行法实际秉持“允许返还”立场的制度背景下,部分法院在限制返还关系以求个案公正方面进行了一定努力,但其理由均存在可驳斥之处。对不法原因给付所生的返还问题,可在考虑规范目的、不法目的是否达到、当事人双方的不法性程度诸因素的基础上,以限缩法律行为无效后所生返还关系的方式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4.
物权法在民法通则第七十九条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隐藏物,归国家所有。接收单位应当对上缴的单位或者个人,给予表扬或者物质奖励。拾得遗失物、漂流物或者失散的饲养动物,应当归还失主,因此而支出的费用由失主偿还的基础上,规定了拾得遗失物制度。在司法审判实践中,这一制度的法律适用,又与物权法、民法通则  相似文献   
15.
不当得利是私法领域中一项古老的制度,从最初于法外的道德领域规范到罗马法中请求返还诉个别调整,再到各国纷纷建立自己的不当得利制度,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从比较分析的角度看,各国家和地区都非常关注现代不当得利制度的理论及实践研究。但不当得利在我国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体现在立法上,现行法律规范涉及到不当得利制度的条文极尽简略,难以操作。因此,在我国未来民法典的制定中,应对其重新定性定位,设计合理的立法体例及内容。  相似文献   
16.
诉讼时效制度三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诉讼时效制度长期以来都是民法学界关注的重点问题。新近出台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对民法学界以往争论的不少问题,都作出了明确的回答。但围绕诉讼时效制度,仍有不少有待探讨的内容。本文拟就诉讼时效制度的功能、诉讼时效制度功能的实践价值以及诉讼时效期间与其他类型期间,尤其是与或有期间之间的关系略陈管见,以就教于大方。  相似文献   
17.
婚约现象在我国特别是农村仍然大量存在,但我国法律未将婚约纳入调整的范畴。文章探讨了婚姻的性质,并分析了婚约解除后财礼的返还问题。  相似文献   
18.
刘兆侠 《法制博览》2015,(8):207-208
《婚姻法》对男女双方自行订立婚约的行为并没有禁止,但不承认婚约具有法律约束力。订立婚约时给付聘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有之,直至目前,中国大部分地区,仍然继续遵循这一习俗。关于聘金的法律属性,理论界与实务界一直存在争议。而且关于聘礼制度的处理,不同历史时期的处理也大相径庭,本文,主要对聘金的内涵、聘金与婚约的法律属性以及现行司法解释对此的规定与缺陷进行了分析,并对进一步完善聘礼返还制度进行了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19.
时代变迁,“彩礼之风”在不同地区已呈现不同的行情,彩礼纠纷不断。由于我国法律对婚约彩礼问题规定比较原则,给司法实践带来了很大的自由裁量空间。本文将对彩礼问题进行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20.
彩礼返还之规定的社会性别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洪祥 《法学杂志》2005,26(2):81-83
用社会性别方法解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彩礼返还的有关规定,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笔者认为这一规定中存在有对女性间接差别对待之嫌。因此,应采取一系列积极措施完善立法,使两性最终实现实质意义上的平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