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5篇
  免费   3篇
工人农民   3篇
世界政治   15篇
外交国际关系   8篇
法律   190篇
中国共产党   28篇
中国政治   58篇
政治理论   6篇
综合类   3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孟焕良 《今日浙江》2014,(13):39-39
正7月7日,由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打造的"浙法公开网"上线开通。这是全国首个省、市、县三级法院一体化公开、一站式服务的司法公开网站。通过这个网络,人们能够查询全省法院开庭信息,观看庭审,下载裁判文书等,还可以网上立案、缴费、开庭,是一个透明、便捷的"网上司法社区"。省高院审判管理处处长姚海涛说,  相似文献   
72.
通知     
按照邮局的要求,邮寄稿费必须填写以下内容:(1)收件人详细通讯地址(具体门牌号)及单位名称;(2)邮政编码及联系电话;(3)作者真实姓名。请今年以来在我刊发表作品未收到稿费的作者,速告知以上内容及  相似文献   
73.
民事诉讼执达员送达方式具有其他送达方式无可比拟之优越性,引入执达员送达方式能够健全我国送达制度,完善送达方式,改善送达现状,破解送达难题,更有利于减少司法成本,提高司法效率。域外民事诉讼执达员送达规定给我国提供了参考与借鉴,我国现今具备引入与构建执达员送达方式的土壤,通过在全国开展试点,同时进行相关立法,在硬件与软件设施上建立执达员送达方式构建之一系列条件,最终实现执达员送达方式在我国的引入与构建。  相似文献   
74.
覃汉文 《人事天地》2011,(11):36-36
案情介绍:黄某1975年当兵入伍,1979年二次入伍,复员后作为国家固定工安置在某供销社工作。1992年底,黄某因欠单位货款离岗外出自谋职业。1994年元月,县联社(某供销社的上级主管单位)对黄某作出除名决定,但未履行法定送达程序。2007年4月,黄某到其他单位的公益性岗位工作,在办理养老保险相关手续时,  相似文献   
75.
贾凝毅 《政府法制》2012,(28):47-47
近日,山西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充分利用互联网快捷便利的优势,快速完成了一起行政复议案件的文书送达程序。  相似文献   
76.
77.
我国民事诉讼法从第77条至84条规定了5种送达方式,即直接送达、委托送达、留置送达、邮寄送达和公告送达。实践中,送达对案件审理效率和质量的影响越来越大,因送达违法发回重审的案件越来越多。笔者对送达中存在  相似文献   
78.
民事电子送达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信息化时代,随着法院收案数量的不断增长,法院送达方式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民事诉讼中的送达效率化倾向,并在此基础上从法理与实践两个方面对方兴未艾的民事电子送达方式的应然性、局限性与民事电子送达方式的未来规划进行了论证,明确提出辩证看待民事电子送达方式并对其进行规制的观点。  相似文献   
79.
目前,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保护将逾诉讼时效的债权,通常以向债务人、担保人送达催收文件,并以公证的方式证明其送达的过程及所送达文件的内容,从而达到中断诉讼时效的目的,以期在其内部债权管理及日后的诉讼中占据有利位置。在此类公证中,一些法律问题亟须做一些探讨与研究,以利于更好地开展此类公证工作。  一、邮寄送达与留置送达的优劣  目前金融机构为达到中断诉讼时效的目的,通常以出具催收文件、通过邮寄方式送达或派人亲自到债务人、担保人住所地留置送达、并申请对其送达的过程及所送达文件的内容办理保全证据公证的方式来…  相似文献   
80.
The difficulty of foreign-related judicial document service is one of the hot issues in the discussion of Chinese international judicial theory and practice. In 2006, the Supreme Court released the Several Provisions on the Service of Judicial Documents of Foreign-related Civil or Commercial Cases, which can mitigate the existing problem to some extent. However, it is only a makeshift to rely on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to solve foreign-related judicial document service but can not settle the problem fundamentally. We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the legislative interpretation and modify the related provisions in the current Civil Procedure Law for improving China’s legal system of foreign-related document servi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