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11篇
工人农民   11篇
世界政治   83篇
外交国际关系   13篇
法律   417篇
中国共产党   83篇
中国政治   283篇
政治理论   53篇
综合类   277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91篇
  2011年   96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112篇
  2008年   133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79篇
  2005年   88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4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近年来,"尖子生"弑亲案件的频繁发生,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结合两例案件分析了该类学生的人格特点和犯罪心理成因,尝试从犯罪心理发展过程的角度,找到预防悲剧再次发生的措施.  相似文献   
82.
行政主体及其类型的理论界定与探索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行政主体是行政法学中的基本概念,但目前我国行政主体理论尚存在一些缺陷:与主体的组织构成相矛盾,与组织的行政活动不相协调,难以解决违法主体与责任主体的衔接关系以及行政违法与行政犯罪的协调关系,也不便于行政诉讼被告的确定。鉴于此,需要对行政主体予以重新界定和划分。本文将原行政主体概念( 享有国家行政权力,能以自己的名义从事行政管理活动,并能独立地承担由此所产生的法律责任的组织) 修正为:行使行政职权的组织及其个人;并且在此基础上将行政主体划分为名义行政主体、过渡行政主体和实际行政主体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83.
群体犯罪是近年来比较常见的犯罪形式,对群体犯罪进行。理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就群体犯罪心理的概念及特征、犯罪群体形成的心理基础及其形成阶段、群体犯罪的心理动力、以及犯罪群体得以巩固发展的心理基础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4.
孔得婷 《法制与社会》2014,(11):175-176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依据人心理活动及其与生理活动之间关系,通过言语刺激使被测人的生理指标发生变化,同时运用相关仪器将这种变化记录下来,从而判断被测人与案件的关系。主要包括六大阶段,其中心理访谈贯穿其中,为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成功运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要使心理访谈达到预期效果,就必须了解心理访谈的心理学依据,了解犯罪心理测试技术中不同阶段谈话的要求、步骤、内容、目的以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85.
在实际的刑事案件侦破过程中,侦查人员有时会遇到使用普通的侦查方法无法使案件取得进展或突破而陷入疑难僵局的情况。疑难案件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与案件本身的复杂程度、作案人的反侦查意识以及侦查人员的办案素质有关。运用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审查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认定犯罪嫌疑人与排除无辜,是近年来解决疑难案件的新途径。经过大量实测案件的检验,证明此方法是科学、有效的。  相似文献   
86.
李旻  周尧 《法制与社会》2011,(6):74+76-74,76
投毒案件往往会因为毒品来源的广泛性、毒品处理的容易性以及微量证据收集的困难性而导致久侦不破,陷入疑难。然而,作案人在投毒的过程中在大脑中形成的犯罪心理痕迹确是客观存在的。犯罪心理痕迹反映着作案人作案前、中、后的心理活动、心理状态、心理特征以及行为活动等内容,直接反映着作案人与案件的关系,因此,应用犯罪心理测试技术,通过检测被测人有无犯罪心理痕迹来寻找和甄别犯罪嫌疑人成为侦破疑难投毒案件的一种重要技术手段。本文通过一起特殊的投毒案件,对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在投毒案件侦破中的有关情况予以论述。  相似文献   
87.
研究罪犯心理矫治工作发展趋向,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必须从两方面着手:第一,回顾发展历程,分析现状及问题,从而发展趋向;第二,提出措施,促使解决问题,思考问题解决后出现的情景。基于此,本文就罪犯心理矫治工作发展趋向作以下思考。 一、罪犯心理理矫治工作的回顾 我国罪犯心理矫治工作是伴随着我国心理学事业的复兴而逐步发展起来的。1989年,在上海召开的全国监管工作会议上首次正式提出要重视罪犯的心理,开展心理咨询、心理测试和心理矫治工作。 从政府角度讲,我国罪犯心理矫治工作得到应有重视的标志有…  相似文献   
88.
从犯罪者个性因素和犯罪环境因素两方面,对心理测试中的犯罪者心理进行分析。通过测前准备阶段分析犯罪者心理,缩小犯罪嫌疑人,确定侦查方向。正式测试时把握犯罪者心理,完整地将被测人与犯罪者区分开来,帮助侦查人员判断和逮捕犯罪嫌疑人,破获案件。  相似文献   
89.
杨明 《法制与社会》2010,(4):219-220
近年来由于社会对大学生的供求关系产生明显逆转,使他们不再拥有昔日"天之骄子"的头衔,许多大学生的自我预期值开始下降,部分大学生容易产生消极颓废心理,直至滑向犯罪的深渊。大学生犯罪数量逐年增加,犯罪手段和动机也日趋多样化,预防大学生犯罪已成为学校、家庭甚至社会迫在眉睫的需要。同生理上的成熟相比,大学生的心理水平发育相对滞后,因此对大学生的潜在犯罪心理进行疏导作为预防大学生犯罪的重要手段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90.
号称史上最严厉的房地产新政国十条实施以来,房价并没有如政策制定者和多数人预期的那样下跌,而是在经过一段蛰伏后,重新回归上升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