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72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4篇
各国政治   9篇
工人农民   10篇
世界政治   48篇
外交国际关系   27篇
法律   1292篇
中国共产党   422篇
中国政治   437篇
政治理论   142篇
综合类   539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174篇
  2013年   185篇
  2012年   216篇
  2011年   239篇
  2010年   203篇
  2009年   195篇
  2008年   204篇
  2007年   182篇
  2006年   174篇
  2005年   151篇
  2004年   151篇
  2003年   101篇
  2002年   153篇
  2001年   130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案情]2012年7月的一天早上,沈某在社旗县郝寨镇郝寨街吃早餐时,认识了该镇某村村民康某、李某。因见康某驾驶的红色豪爵牌钻豹125型摩托车较新,沈某欲据为己有,遂趁康某不备关掉了摩托车的油路,又以同路为由,搭乘康某的摩托车。康某驾驶摩托车行驶一里多路后,摩托车熄火。沈某即以帮助发动摩托车为由,骑  相似文献   
92.
胡兴  羊虎 《中国检察官》2012,(20):15-18
本文案例启示:司法人员对行为人主观心理态度的认定应坚持全面完整地评价危害行为,遵循从客观到主观的顺序,避免孤立地把握证据。在具体判断时应从行为人实施的行为,结合行为的相关因素进行考量。同时,不能简单地运用效果逆推动机。得出的结论一定要经过周密的论证,排除其他各种可能,进而提出充分、切实可靠的证据。[基本案情]2008年11月1日凌晨5时许,犯罪嫌疑人孟某在A市B区以雇车为由,在坐上司机张某驾驶的出租车后要求张某载送其到C市,司机张某以  相似文献   
93.
在刑法理论上,对所有权人采取盗窃、诈骗、抢夺等非法手段取回他人合法占有的本人财物是否构成财产犯罪观点不一。此类案件案情并不复杂,但背后涉及深层次理论问题。研究此类案件的价值有两点:一是从宏观层面上讲,法律人按照刑法理论和刑法规范得出的结论无论多么符合逻辑,如果与社会一般人的正义观念不相符合,是以法律人的解释为标准处理案件,还是以社会一般人的正义观念为标  相似文献   
94.
刑罚正当化语境下的认罪协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罪协商制度不仅具有程序法上的效率优势,更是实体法意义上刑罚正当化根据的具体表达和实际应用,认罪协商制度的认罪和量刑建议过程即是刑罚正当化的实现过程.所以要厘清认罪协商的刑罚正当化根据:即侧重特殊预防的刑罚目的、但又兼顾了一般预防和报应的效果实现,并以此为目标进行认罪协商的配套设置.而我国未来构建真正有效的认罪协商模式除了需要构建具体协商程序之外,更为重要的是采用规范的方式对实现刑罚目的正当性的认罪协商实体内涵进行具体规范,方能保障认罪协商的实体法功能实现.  相似文献   
95.
王凤凤 《学理论》2013,(24):230-231
文章阐述了杜威"学校即社会"观点的主要内涵,并分析了这一观点对我国现代教育目的观的可借鉴之处以及不合理之处,得到一些启示来促进发展更加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教育目的观。即教育目的观的社会取向与个人取向的平衡;教育目的观取向应灵活适应社会的发展;学校教育目的应多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素质培养。  相似文献   
96.
杨博 《共产党人》2017,(8):48-49
警示教育要多角度、多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用具有冲击力的案例达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97.
侦查作为国家调节社会的一种手段,其目的的研究不应仅从刑事诉讼的狭隘的视角进行考察,而且还要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界定。以国家与市民社会的“良性互动”为框架界定侦查目的,对侦查构造、刑事诉讼构造的改革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98.
持有型犯罪作为犯罪的一个学理类型,已经获得了刑法理论界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和接受。但围绕这类新型犯罪所展开的各种理论纷争仍在进行当中。要更好的了解该类犯罪的历史渊源、理性依据以及时代价值,就必须对持有型犯罪在世界范围内的立法活动进行一个纵向的历史性探究以及相关刑法精神的解读,进而挖掘该类行为在当今时代被刑法设置为犯罪的立法目的所在与司法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99.
机动车的实际占有与所有相分离的情形在实务中普遍存在,有关交通事故责任的承担需要区分具体情形予以认定.除了合法使用他人机动车的适用《民法典》第1209条、盗抢机动车的适用《民法典》第1215条及相关司法解释规定外,未经允许驾驶他人机动车的情形,要依据《民法典》第1212条的规定,细化对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过错"的认定规...  相似文献   
100.
犯罪现场反常情况是侦查初期开展侦查工作的一大障碍;但只要找准其成因,并运用正确的方法加以识别和排除,据此展开侦查反而会成为侦破案件的一条捷径。犯罪现场反常情况的形成原因一般包括犯罪人的伪装、偶然因素的介入、环境因素、犯罪人的特殊犯罪目的、犯罪分子的附带作案心理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