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篇
  免费   5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14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78篇
中国共产党   29篇
中国政治   36篇
政治理论   5篇
综合类   2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21.
借卡人与名义持卡人之间存在事实行为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名义持卡人与银行之间存在法律行为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借卡人与银行之间不存在影响行为定性评价的法律关系。所以,挂失并取走他人存在借用本人银行卡内钱款的行为在民法层面,只是不履行债务行为的一种,并且这种不履行完全属于当事人意志之外的不履行,因此缺乏对该种行为进行刑法规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2.
黄硕  李铁 《法庭内外》2013,(11):11-13
老伴去世后,79岁的苏老太无亲无故,独自一人生活。当她想把老伴名下的房子过户到自己名下时,竟然发现自己已经被公证死亡,而且这套房子还被抵押给银行贷款一百余万元……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相似文献   
23.
2013年2月4日,辽宁省阜新市中级人民法院对阜矿集团衡基公司原总经理叶岩松作出一审判决,判处叶岩松犯挪用公款罪,有期徒刑5年,犯贪污罪,有期徒刑11年,犯国有公司人员滥用职权罪,有期徒刑3年,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有期徒刑18年。  相似文献   
24.
丁翔  江伟 《中国审判》2010,(10):52-56
从2003年《新财富》的中国富豪榜到2005年胡润百富榜,原北京华尔森集团董事局主席谢根荣以近7亿元的个人资产连续三年跻身榜单富豪之列。然而令人瞠目的是,这个曾经的全国政协委员一手打造的楼盘——“东华金座”却被媒体广泛称为京城第一烂尾楼,而他自己也因为制造了8.6亿余元的骗贷大案被一审法院判处无期徒刑。虽然目前此案正在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二审审理中,但谢根荣和他的烂尾楼却成为了剖析中国房地产富豪的一个另类标本。  相似文献   
25.
肖燕雄 《时代法学》2010,8(4):20-26
在我国,新世纪以来几件为公众周知的事件促生了一些人所称道的法规和案例。“因事成制”的思维和路径契合我国文化传统,是“因势成事”的具体表现。“因事成制”可以创新制度,也可以进行法律移植。“因事成制”有其存在的现实必要性和可能性,既体现了政治家使新闻传播权利“软着陆”的智慧,又有着深厚的法学理据,论题学法学、伯克利学派,以及哈耶克的有关理论等皆可使其得以证立。“因事”包括“借事”与“造事”,新闻法制变革借事成制已有,而造事未见。  相似文献   
26.
隐名出资的股权状态,不同于“出资人—股权—公司”的传统认定结构,涉及对内对外多重法律关系。现有相关规定深受契约法思维定式的影响,忽视了公司的程式地位,不仅使得股东认定标准在司法实践中存在摇摆,而且严重困扰隐名出资的制度定型。从组织法视域出发,隐名出资可分为“借名取利型”和“借名经营型”两种类型,基于此,能够在公司程式运行、股权争议状态、善意取得等环节合理划定各主体间的关系,完成隐名出资的完整应用。此二元类型的划分以“行权”作为核心要素,从公司关系角度分析“名实分离”的两个主体与公司之间的关系,通过重点识别实际出资人在组织法中的规范位置,实现对隐名出资的理论解读。  相似文献   
27.
【裁判要旨】恶意透支数额与普通型信用卡诈骗数额属于同类不同种数额。对于同类不同种数额,可以累计并就轻认定。恶意透支与普通型信用卡诈骗并存时,如果累计两种数额后导致入罪或者法定刑升格的,必须累计并就轻认定,即以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的数额标准进行定罪处罚。  相似文献   
28.
姜承君 《法制与社会》2013,(20):175-176
借冒名贷款给中小金融机构带来巨大损失,在处理借冒名贷款问题过程中,实践中存在多种方法,这些方法对于防范和解决处理借冒名贷款均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借冒名贷款仍然发生而不得根治。本文试运用法律分析技术对借冒名贷款发放相关人员主观和客观行为进行分析,明晰借冒名贷款的几种情形,探寻借冒名贷款的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为解决借冒名贷款问题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29.
30.
在我国连续7年递增的离婚率背后,为利益而离的"假离婚"现象也屡见不鲜。一些夫妻为了谋取私利,利用离婚自由的权利,借助离婚的便捷程序,通过"假离婚",恶意规避法律以达到其非法目的,给自身和整个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