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2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48篇
综合类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1.
拥有近20年历史的复旦大学博物馆是我国高校博物馆中的佼佼者,并以其丰富的台湾少数民族文物收藏而闻名于世,今年3月在上海科技馆举办的"上海市高校民族文化博物馆联展"中复旦大学高山族展区被观众评为最受欢迎的展览.……  相似文献   
12.
阿美人的“一家之主”男子“嫁”给女方、子女从母姓、女方拥有家庭财产权和部落实际控制权——分布在台湾东部的阿美人部落至今仍在相当程度上保留着神秘的“女人乌托邦”特色。于是,记者深入这里的阿美人部落,对他们古老的文化与社会形态进行了探访。  相似文献   
13.
何季民 《传承》2010,(7):42-43
1949年,神州大地翻天覆地,千百年理想的公有制来到眼前,荡涤着旧社会的一切价值观。读书人的神经尤其敏感,以吃公家饭穿干部服为荣,不自觉或自觉地追求进步、自我改造,过去私藏的宝贝顿成烫手山芋,似乎只要赶快扔出去才能与过去的历史一刀两断,新中国第一拨献宝热潮遂告形成。  相似文献   
14.
台湾原住民是17世纪汉族移民大规模赴台湾垦殖前居住在台湾的居民,共分成十族。目前,原住民大体可分为平埔族和高山族。平埔族又分为蛤仔难、凯达格兰、道卡斯、拍则海、巴拔埔拉、巴布萨、洪雅、西拉雅等8族。主要分布于台湾北部和西部平原及沿海。平埔族现已  相似文献   
15.
从2008年第3期开始,亲爱的读者们跟随着大陆记者的脚步,入台湾越崇山峻岭,下平原海线。从寻找祖灵居所的泰雅人,到阿里山部落的热情邹人,我们可以从记者的字里行间领略到高山族各族群独特而灿烂的文化传奇。然而,传统多彩的文化与现代商业文明之间正发生着难以避免的冲击与碰撞。因此,高山族部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要靠世人共同的重视与努力。  相似文献   
16.
詹贤武 《新东方》2009,(1):74-78
海南黎族和台湾高山族都是古代南方百越族的后裔,他们都以高超的纺染技艺闻名于世。两族在纺织、染色、刺绣以及纺织品、纺织民俗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相同的文化基因,说明海南黎族和台湾高山族这两个古老的民族之间有着深厚的血缘关系。  相似文献   
17.
邓州“台湾村”发现一部高山族家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凝公  涂重航 《台声》2003,(3):46-47
《台声》杂志2000年第12期发表《邓州有个台湾村》一文以后,一些新闻媒体纷纷派记者前往采访,一些学术团体专家学者也前往走访调研等。河南省邓州市张村镇的庙沟河畔,有一座著名的“台湾村”。该村陈氏家族的始祖依那思罗,系台湾高山族人,于300多年前自台湾到此屯垦定居,发展繁衍至今,已13代,42户,200余口人。尽管他们仍保留着部分台湾嘉义县阿里山土番(今高山族曹族)的生活习俗,但因始祖的墓碑、祠堂早年被毁,缺乏实物和文字根据,仅限于口头传说。2002年10月14日,邓州市派员赴郑州向参加河洛文化会…  相似文献   
18.
金人 《统一论坛》2007,(4):55-57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早在战国时期成书的古代历史地理文献《尚书·禹贡》中就记有"淮海惟扬州,岛夷卉服,厥篚织贝",其中"岛夷"即指台湾,"卉服"指纳贡。《前汉书·地理志》称,"会稽海外,有东夷人,  相似文献   
19.
我于1983年开始担任第五届省政协委员。多年的委员履职历程中,有一件事令我不能忘怀。2005年,我在众多的函件中发现一封来自厦门的信,拆封后,谢贺的名字跃然于纸上,一位厚道、纯朴、寡言的老台胞身影浮现在眼前。如果不是事急,像他这样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是不会提笔反映其目前所处的困难境地的。他在来信中提到:“我  相似文献   
20.
2003年4月20日,来自台湾高雄市80岁高龄的陈先生,来到位于邓州下营村庙沟河畔的“台湾村”,在先祖依那思罗墓前深深三鞠躬,久久不愿离去。 这是陈先生第三次来到“台湾村”,此次,他在这里停留了一个多月。每天,陈先生流连于“台湾村”的麦田菜地,蹒跚于乡间小道,出入于乡亲们的庭堂柴院,与这里的陈姓高山族后裔攀谈交心,追忆先人,共谋“台湾村”的发展。临别时,陈先生深情地对乡亲们说:“我在有生之年还会回来,再看看故土。将来百年之后,我会嘱托儿女,把我的骨灰埋在这里,永远与先人安息在一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