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篇
  免费   5篇
世界政治   6篇
外交国际关系   6篇
法律   32篇
中国共产党   48篇
中国政治   68篇
政治理论   14篇
综合类   22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魏晋士人爱美,特别在意容止的修饰与展示,也特别热衷于容止的赏誉与品评,这种特定的审美时尚在《世说新语.容止》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世说新语》在魏晋士人容止赏誉上的审美趋向主要表现为容颜相貌光鲜亮丽和举止气质阴柔秀雅,具体表现为:容貌上"珠玉在侧"、"面如凝脂"、"眼如点漆";气质风神上"飘如游龙"、"轩如朝霞"。这种审美情趣从某种意义上表现了魏晋士人自我审美意识的觉醒以及对美的相对独立价值的肯定,为魏晋士人追求人生的自我价值与意义提供了前提。  相似文献   
22.
周文琼 《学理论》2010,(5):111-112
《儒林外史》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科举制度下士人的精神风貌,作者通过一些理想人物和正面人物的描写,表达了他对理想政治的向往和魏晋士人的追慕。本文以王冕、杜少卿、庄征君、虞育德等人为例略谈《儒林外史》中魏晋风度的表达。  相似文献   
23.
新形势下青年干部要树立良好的形象,包括具备良好的品格形象、广博的才智形象、文雅的风度形象,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建功立业。  相似文献   
24.
《世说新语》(以下简称《世说》)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笔记小说集,作者刘义庆(公元403-444年)为南朝宋宗室,全书分为德行、言谈、政事、文学等36个门类共1230个故事。《世说》以通俗而贴近生活的语言表现当时士人的精神风貌,是一部充分记载魏晋清谈家活动的书。本文以《世说》中的"重言词"为考察对象,从中窥探《世说》的修辞艺术。  相似文献   
25.
经学尤其《诗经》仍然是支撑魏晋文学的主流意识之一。在诗歌体式上,魏晋文学大量摹拟《诗经》,以四言为主;在诗歌题材和主旨上,直接摹拟《诗经》,创造出拟经诗、补亡诗、拟《诗》诗三种类型,复古之风达到了空前炽烈的局面;在艺术风格上,以雅颂为主、又以风入雅,从而对如何继承《诗经》的文学传统提供一次集大成式的探索,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6.
尹宗国 《政府法制》2014,(31):58-58
在儒家看来,富贵加身而锦衣玉食是士君子的重要标志吧,而道家则不同。这种不同在庄子身上尤为明显,当楚王派使者礼聘他时,他说了句千古名言:“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这种宁愿“泥中自在”的态度,正是标准的道家风范。  相似文献   
27.
赵静  甘宏伟 《求索》2011,(2):189-191
"吴敬梓与魏晋风度"是《儒林外史》现代解读中的重要的命题。关于这一命题,学界的基本看法是:吴敬梓受到了魏晋风度的影响。而实际上,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魏晋名士是以老、庄之学为处身立命之根柢的,吴敬梓对待礼教的态度以及他笔下读书人隐逸的文化背景则是基于儒家的立场,于此,我们认为,吴敬梓及其《儒林外史》并不认同魏晋风度。  相似文献   
28.
正人生路漫漫。回首旧时岁月,有人指间空余一抔黄土,散于空中,难寻往昔;有人面前唯见片片落英,遍地悲凉,难觅旧迹;然,亦有人回眸浅笑,觅得满园芳华,虽无百花五色盛艳,那芬芳香远溢清,却已然弥漫条条沿途小径。忆及嵇康,魏晋乱世之中的一朵傲  相似文献   
29.
世家大族的崛起和发展,是许多因素交织而形成的结果,如家族成员的才行、声誉、婚媾、仕宦、社会关系,都影响着家族门第的升降.魏晋时期颍川荀氏兴旺的原因,就在于其深厚的家学传统、累世显达的仕宦升迁、高门不坠的婚媾缔结及相互提携的交游网络.本文主要从婚媾的角度考述颍川荀氏臻于全盛的原因,并以此说明门阀社会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30.
张丽君 《求索》2012,(3):233-236
董仲舒建立的天人感应神学思想体系,以儒家礼法名教为主要内容,以儒家道德规范约束人们的言行,来维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然魏晋之际,天人感应神学思想崩溃,汉代以来的传统道德陷入危机之中,反道德现象弥漫风行,士人对反道德问题予以深刻的思考,为道德观念的恢复和道德规范的重构提出了新理论,如王弼、何晏的"道本儒末",向秀的"儒道为一",等等。这些新理论对儒家思想都是持肯定态度的,并在建构过程中有所吸收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