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篇
  免费   5篇
世界政治   6篇
外交国际关系   6篇
法律   32篇
中国共产党   48篇
中国政治   68篇
政治理论   14篇
综合类   22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人格的魅力     
丰云 《西部法苑》2003,(5):51-51
  相似文献   
32.
33.
梁永泉 《当代广西》2004,(23):58-58
领导风度是对领导者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形成的较为固有的个人气质、道德涵养、工作艺术等方面的综合评价。由于领导者个人的性格不同及成长环境的影响,所以领导风度往往呈现个性化。比如有的领导雷厉风行、敢说敢做;有的虚怀若谷,平易近人;有的诚信踏实,一丝不苟;有的优柔寡断,胆小怕事;有的圆滑世故,一团和气。真可谓林林总总、姿态万千。领导者是一方之主,领导风度直接体现于说话、办事、作决策之中,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工作绩效。可以说,领导者能否造福一方,能否在自己所管辖的地方形成良好的政治和社会  相似文献   
34.
魏晋时期,世风奢靡,士大夫阶层醉生梦死,行为举止荒唐怪异,不少人进为朝臣,退为名士,以放浪形骸为荣,以挥麈清谈为贵,误国误己。周靑(音以)就是十分典型的一个。周靑字伯仁,汝南人。父周浚曾任安东将军。史传说周“少有重名,神采秀彻”,何谓“秀彻”?不得而知,大概是一位谈吐儒雅、举止潇洒的翩翩佳公子吧。至于他的学识、才华和风度如何,史传并无记载,只说他有气量,能容人。他有个表弟叫周穆,也有些名气,由于妒嫉周靑名望,想找岔儿羞辱表兄,周靑照样乐呵呵地不与他计较,“于是人士益宗附之”。他的亲弟弟周嵩喝醉了酒,瞪着眼睛骂他:“你才…  相似文献   
35.
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藻是流行于文人士大夫之间的独特的概念,从其人物品藻可以看出魏晋士人的审美心理.魏晋士人强调人物的风姿、风采和神韵,推崇"情感深蕴、善于忍耐"的雅量,主张主体的审美心胸,崇尚"简"的审美观念,这些都体现出魏晋人物品藻哲学上追求一种玄远、玄妙的境界.  相似文献   
36.
汉魏晋的礼仪立法与礼仪故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古代礼仪法的沿革发展史上 ,汉魏晋时代具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此间 ,礼仪立法繁荣 ,故事广泛运用。从形式上看 ,封建制的礼仪法在这一时期从草创发展到规模粗具 ,规范从零散、分散发展到系统化于一部专门的法典 ;就内容而言 ,从古礼到新礼的转化也在这一时期开始并基本完成。这为后世礼仪法制的成熟与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7.
汉代经典诠释方式可分为三派: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谶纬。微言大义、经以致用、天人合一的视域、历史意识、原意情结以及诠释主体的张扬,是汉代经典诠释方式的总体特征。魏晋对经典的诠释,往往置于本体论层面上,但在其对本体论层面"有与无"、"名教与自然"的玄思中,同样表现出上述特征。魏晋经典诠释方式,无论是在方法上还是在内容上既承汉代而来又对汉代诠释方式有所超越。  相似文献   
38.
魏晋承汉启唐,是政治、经济、思想各方面特若律令体系结构和重组的时代.将魏晋法律文化置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发展脉络而言,其根远追先秦,近及秦汉,其时政制、律令多有革故,亦不乏鼎新,并以法律儒家化为其标榜发展为隋唐制度之渊.魏晋法律文化有传承、解放、独立三个特质,继汉开唐,正是受当时学术分野所影响,也是魏晋文化的风度与风流所造就.因此,将魏晋法律文化置于其时文化大环境,特若学术环境而言,更能考察魏晋法律文化作为魏晋文化因子之一,是如何与历史发展密切关联并交互影响,又如何丰富魏晋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39.
若说魏晋间罪名的界定和相关处罚规定、原则存在因袭汉律或发生变异的话,仅靠律文表述恐怕不足以说明问题,有相关案例可证可佐或许是更重要的依据。就谋反罪中所涉及的兄弟连坐问题而言,公孙渊、钟会、杨骏三案具备兄弟中有人谋反,有人陈情自告却又株连入罪的共性;但处理结果却生杀两殊。在承认古人有遇事求同类比的心理前提下分析三案,恐怕我们对任何案例所要认识的并不仅仅是罪与罚的问题,而是罪与罚背后的法律观念、价值与判断,以及古人是如何理解、接受甚至批判的。  相似文献   
40.
岑文 《民主》2013,(10):32-33
她,气质优雅、眼光独到,从小就和美结下不解之缘;她,豁达开朗、心态平和,嘴角总是带着一弯浅浅的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