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4篇
  免费   12篇
各国政治   47篇
工人农民   22篇
世界政治   17篇
外交国际关系   41篇
法律   160篇
中国共产党   67篇
中国政治   98篇
政治理论   37篇
综合类   18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67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The tragedy of September 11 highlights the stark contrast between the real and measurable capabilities possessed by one state, and the almost inevitable resentments which the possession of those capabilities engendered in others.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not to interrogate 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arguments of American decline. Nor is it to speculate at length about September 11th. It is instead to set the scene and try and identify the underlying causes of America's transition from presumed crisis in the 1970s and 1980s to new self-confidence in the 1990s—a self-confidence that some now feel has been shattered by the events of September. While there were important structural reasons why the United States was unlikely to go the way of other powers, it was a peculiar conjuncture of mainly unforeseen developments that combined together after 1989 to improve the U.S. position within the world. We will then move on to discuss the most effective way of characterizing this position. Here, we will mount a defense of the somewhat contentious notion of "hegemony" While recognizing the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the idea, it will be argued that as a concept it has serious intellectual advantages over its various theoretical competitors. If nothing else, because it focuses on the American role within the world system, rather than just its statically defined position, it is theoretically more suggestive than the less dynamic idea of unipolarity.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中国小说在与西方的交流中凸显了文化底蕴.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和深刻精神在各种形态的小说创作中都有体现.中国文化的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是中国小说叙事中人物心态的生长条件;小说在中国文化的边缘与异端的地位,即使当小说进入文学的中心,也有深刻的作用.不同文化的间性与中国文化的本性,表现了中国小说与异文化的交往中复杂的形态.20世纪中国小说对传统文化的承传与创新,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永恒价值和生生不息的活力.  相似文献   
3.
何成学 《桂海论丛》2003,19(1):16-18
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 ,是全党和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具有多重意义 :伟大的历史意义和理论意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对21世纪公安院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公安院校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是人力资源再生的需要 ,是不断掌握现代化先进信息技术的有力措施。继续教育的内容包括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公安专业知识、外语知识、计算机知识 ,继续教育的方式包括学历教育、岗位培训、个人自主学习、学术科研活动、参观学习等。  相似文献   
5.
中共七大是中国革命历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它的意义和影响已远远超过这次会议本身。中共七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艰辛探索的新阶段,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规律的里程碑,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转变的分水岭。  相似文献   
6.
“十一五”时期,山西省正处于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时期,重视道路交通安全问题,才能使道路交通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山西道路交通安全的发展分析研究,必须在全面系统分析历年来山西省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发展规律与特点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与减少交通事故的具体对策,而且要结合山西省经济发展的特点,制定较为科学、综合性的安全管理规划。  相似文献   
7.
新世纪妇女理论研究的视点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世纪妇女理论研究面临的新环境、新课题和新要求 ,要求我国妇女理论研究应关注以下五个问题 :以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社会普遍面临的妇女问题为核心的共生性问题研究 ;以应对体制转型时期女性突出问题为核心的对策性妇女问题研究 ;以促进妇女权益实现为核心的体制创新性妇女理论研究 ;以实现妇女问题解决为核心的条件性妇女理论研究 ;以探索中国妇女运动发展规律为核心的妇女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8.
共青团服务青年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六大报告指出 :“就业是民生之本。”贯彻十六大精神 ,搞好青年就业和再就业工作 ,共青团组织责无旁贷。共青团应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提升青年的“可就业指数” ,对青年进行创业辅导 ,开展青年就业中介服务 ,帮助青年进行职业生涯设计 ,开创青年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9.
2 1世纪头 2 0年 ,对我国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对于成长中的青年一代来说 ,则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期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 ,落在了当代青年的肩上。新的时代 ,新的使命 ,必将对当代青年提出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从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的筹备和召开,到后来举行的北京 5和北京 10等一系列相关的活动,世妇会的原则和理念得到了不断的强化,这些理念凝结和渗透在妇女理论研究领域,极大地推进了我国妇女/性别理论研究事业的发展。本文回顾了十年来妇女/性别理论研究在研究内容、研究视角及研究机制等方面的变化和进展,以期进一步推动我国的妇女/性别研究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