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9篇
法律   9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1篇
政治理论   10篇
综合类   1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官僚主义的治理:韦伯官僚制理论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大中  高艳 《行政与法》2004,2(5):25-27
反对官僚主义是我国党和政府的一贯立场。本文通过对韦伯官僚制和我国国情的分析,指出官僚制是反对官僚主义的,“中国的问题在于官僚制不足”,提出充分发展官僚制,治理官僚主义。  相似文献   
32.
This paper shows that the dominant theory of European integration, the liberal inter-governmentalism, contains several assumptions about the process and character of national preference formation that may not be fully met in the post-communist EU member states. It argues that the primacy of economic and societal interests in influencing positions of national governments should not be taken for granted. Using Slovakia as an example, it demonstrates the autonomy of political and bureaucratic actors and importance of their preferences. It is also argued that ideational and exogenous factors should not be left out in constructing a realistic framework of national preference formation.  相似文献   
33.
行政合理化程度、经济增长率和公共部门绩效之间的相互作用,至少对于东南欧国家来说,目前仍然是研究不足的代表性领域之一。它从本质上预先假定国家行政管理中的科层属性具有经济上的影响,这种科层结构在行政集中和动态性方面或多或少近似于韦伯行政结构。截至20世纪末,该领域的文献已经对这一主题进行了综合性研究,分析了超过全球35个国家的情形。但是东南欧各国没有包含在这些研究中。在此背景下,论文旨在对东南欧各国,尤其是巴尔干地区国家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比较,以确定科层制属性、经济增长和治理绩效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一研究方法——"经济性科层制分析"适应于论文的研究目标,并且由"竞争性工资、内部晋升和职业稳定性、功绩性聘任"组成,其内容建立在韦伯的行政合理化原则基础之上的。论文的社会学调查在4个东南欧洲国家进行:罗马尼亚、希腊、保加利亚和克罗地亚,这4个国家是从125个相关样本中选取的,基于的标准是以上提到的国家在中央政府层面上严格的代表性水平。  相似文献   
34.
农村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级政府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抓手。以“包发展、包党建、包稳定”为主导的联镇包村制度是地方政府回应国家加强农村基层治理的一项制度安排,在制度运行中显现出如下特点:组织高层依赖权威治理,化解政策执行阻力;委派单位依赖代理治理,缓和基层社会矛盾;驻村干部依赖指标治理,提高主体责任意识的科层制路径依赖特性。在压力型体制下,不同行动者的行动逻辑显现出差异化:组织高层由“权威动员”向“参与互动”转变;委派单位由“分利失序”向“合作共治”转变;驻村干部由“被动回应”向“主动服务”转变。这种反科层化的运作方式推动联镇包村制度运行,以此提升基层自治组织的治理能力,进而推动农村基层走向“善治”。  相似文献   
35.
Public Administration has gone through conceptual development to inject renaissance and public value creation. The literature provides a battleground of ideas between bureaucracy, new public management and post NPM with the latter ones chastising bureaucracy. The new developments should be seen as perfecting and correcting some of the extremes of bureaucracy but cannot replace it entirely. Owing to the broad nature of the public sector coupled with complex goals, agencies and mandates; this paper argues for a synergistic relationship and harmonization of the principles espoused by each paradigm; because each may be applicable in specific context, sector and periods.  相似文献   
36.
赖诗攀 《公共行政评论》2020,(1):43-62,196,197
科层组织任务间竞争关系是国家治理结构失衡背后的科学问题。基于中国城市“逢雨必涝”的现象,从组织注意力分配的角度,对287个地级以上城市1999—2010年市政路桥和排水支出“上下”竞争的实证研究表明,中国科层组织绩效易测任务对不易测任务的争夺是权威体制下强激励效应扩张的结果。首先,权威体制背景下,强激励通过相对绩效和短期政绩信号两个机制塑造了这一竞争关系。其次,除了直接效应外,强激励还存在扩张效应——既构成(沟通系统集权化改革、本领域及其他领域组织任务注意力争夺等)强化这一争夺的因素起作用的前提,也造成了(监督方行政控制、代理方机构设置及外部事件央媒问责等)防止这一争夺的因素的失效。这一发现对现有组织理论及国家治理结构调整实践均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7.
由于国家体制和赶超战略的原因,我国行政模式形成了一体化的行政模式,在这一模式的运作中,加上官僚制合理化的不足导致了临时组织的大量出现。临时组织帮助行政机构完成了多项重大社会任务,但是也带来了不良的后果:正式官僚组织的效能不足和社会与政府对临时机构的依赖性文化。因此,临时组织需要进行合理化和制度化改革。  相似文献   
38.
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基本取向是以韦伯的官僚组织理论为基本取向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正是在政府的实践和理论发展的推动下,新公共管理理论悄然而至。但对新公共管理模式的再审视则表明,新公共管理由于其内在的缺陷而不可能成为一种普及各国的公共管理模式。而官僚制因其所蕴涵的理性价值以及有其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和社会条件,因而仍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官僚制日益成为行政改革理论和实践领域的众矢之的也说明引进新公共管理的必要性。因此,公共管理改革应立足于新公共管理和官僚制两者的互补与融合,这也是我国新一轮行政改革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39.
官僚制批判研究的新视角——一个文献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官僚制批判研究的视角并不统一,根据学科发展的前沿成果来回顾这一公共行政的核心问题,旨在厘清混沌、深化对基本概念的认识。学科式类型化能够凸显表象背后的理论价值,就对理想型官僚体制的批评和反思而言,后现代哲学、政策分析以及公共管理学等视角是公共行政学演进的最新成果。每一个学科视角在研究路径、兴趣焦点、学术事件、核心思想与学术贡献等方面存有各自的回答,尤其是多元的研究方法,即解构哲学、角色互动理论和新管理主义,使得对同一议题的争论呈现不同特色。基于学科最新知识的批判性研究,在不断修正理性官僚制局限的基础上,深化了社会科学对基本组织现象的理解和解释能力,为体察和审视政治、经济与社会领域的基本问题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理论结构。  相似文献   
40.
马克斯·韦伯理性官僚制中的人事行政管理活动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由行政人员的选任,行政人员的定岗与培训,行政人员的日常管理三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在理性官僚制这个大系统的影响下,形成了具有理性官僚制风格的独特内容。这种管理在保证行政人员训练有素完成各项工作,提高行政效率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在满足行政人员自身的情感和需求,有效调动行政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挖掘行政人员的潜力等方面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