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0篇
  免费   36篇
各国政治   25篇
工人农民   7篇
世界政治   41篇
外交国际关系   420篇
法律   410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27篇
政治理论   90篇
综合类   35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75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126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79篇
  2009年   85篇
  2008年   85篇
  2007年   107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夏沁 《北方法学》2017,11(1):150-160
或有期间研究的一个必然逻辑起点就是论证或有期间真伪问题。从制度的本源上展开分析,或有期间与诉讼时效和除斥期间具有本质上的差异,乃为独立存在的期间制度。然存在或有期间却并非当然具有存在之必要,还需要论证或有期间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必要性。或有期间应当是具有独特存在价值之制度,即能够通过限制处于比较优势地位的一方当事人获得或行使特定的权利,结束权利所处的不确定状态,从而妥当地均衡双方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或有期间制度的构建则应当遵循或有期间内在价值的指导,着眼于"严格性"的基本定位,同时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兼顾公平,以安排或有期间基本制度的具体内容。或有期间制度的基本规定应当与诉讼时效和除斥期间并列规定于我国未来民法典期间制度一章节之中。  相似文献   
32.
针对主给付义务的履行迟延,符合我国《民法典》第563条第1款第3项、第4项的构成要件即可解除合同。符合我国《民法典》第563条第1款第3项之情形,直接落入“主要债务”的文义射程。合同解除法上的广义附随义务囊括了传统“债法上之义务群”中的狭义的附随义务与从给付义务,只有迟延履行广义附随义务不符合合同目的,方落入“主要债务”的射程,此时需将“主要债务”进行目的性扩张解释。在履行迟延中,应将我国《民法典》第563条第1款第4项作目的性限缩解释,并可采用类推适用违约损害赔偿的可预见性规则予以适用。就合同目的不能实现之判断,以公式来表明,即为“重大违约(需结合个案判断)+并非债务人订约时不可预见或不可认识(当事人主观标准+理性人标准)=合同目的不能实现”。可预见性的判断时点为合同订立时。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举证责任原则上由主张根本违约之一方当事人负担,但在如合同已明定给付日期等无争议之重要事项之场合,当事人无需负担举证责任。履行迟延中的合同解除权之发生不以债务人的可归责性为必要。在解释上,应当认为我国《民法典》第563条第1款第3项适用于非定期行为,我国《民法典》第563条第1款第4项适用于定期行为。关于相对的定期行为之成立,除有“履行期日严守”要件之外,还须结合合同目的予以判断。  相似文献   
33.
The role of 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s (CSOs) as a watchdog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is widely acknowledged.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what determines their capacity to monitor EU policy implementation and how it differs across member states. This article accounts for social capital as well as human and financial capital to determine the monitoring capacity of CSOs. To capture sources of social capital, a network analysis is applied in a comparative case article on the monitoring networks of national platforms of the European Women’s Lobby across eight EU member states. The analysis reveals that CSOs in western member states are rich in human, financial and social capital, while CSOs in CEE member states compensate for this lack of resources by linking up with the Commission.  相似文献   
34.
肖建华  廖浩 《北方法学》2015,(6):118-124
八国联军侵华后,统治阶层意识到以旧有方式延续其统治成为不可能,遂推动例律的修订。此外,西方国家在华享有的领事裁判权,一方面维护了本国国民的利益,另一方面也使华人了解到文明国家的先进诉讼法制。英美日三国与清政府约定以修律换取其领事裁判权的废除,成为修律的直接动机。沈家本等修律大臣先后奏进《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民事诉讼律草案》,两份草案各有特色,其中《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尤其特别,兼具英美国家的诉讼特点,而《民事诉讼律草案》则具有浓厚的日本民事诉讼法色彩。  相似文献   
35.
Lawful Interception (LI) of data communications is an essential tool for Law Enforcement Agencies (LEA)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criminal activities carried out or coordinated by means of Internet. However, the ability to secretly monitor the activities of citizens also has a great impact on civil rights. Therefore, democratic societies must prevent abuse and ensure that LI is only employed in specific cases with justifiable grounds or a probable cause. Nowadays, in many countries each interception must be authorized by a wiretap warrant, usually issued by a judge. However, this wiretap warrant is merely an administrative document that should be checked by the network or service operator before enabling the monitoring of its customers, whose communications are later handed over to a LEA in plaintext.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idea of employing a Digital Wiretap Warrant (DWW), which further protects the civil liberties, security and privacy of LI by ensuring that monitoring devices can only be enabled with a valid DWW, and by encrypting the captured data so only the authorized LEA is able to decrypt those communications. Moreover, in the proposed DWW framework all digital evidence is securely time-stamped and signed, thus guaranteeing that it has not been tampered with, and that a proper chain of custody has been met. In particular this paper proposes how to apply the DWW concept to the lawful interception framework defined by the ETSI LI Technical Committee, and evaluates how the additional security mechanisms could impact the performance and storage costs of a LI platform.  相似文献   
36.
轮岗机制包括领导职务的公务员轮岗和非领导职务公务员轮岗。当前,我国政府机关进行非领导职务公务员轮岗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轮岗机制的主要内容有轮岗原则设定、制度安排、政策设计和运行实践等。只有建立健全非领导职务公务员轮岗机制,才能增强机关工作的协同性和整体性,助推问题解决和效率提高的改革,培养复合型人才,激发队伍活力以及促进廉政建设。  相似文献   
37.
论民事检察监督的范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任何权力都必须接受监督.民事检察监督作为极具中国特色的民事审判监督机制,对于遏制司法不公具有极为现实的作用.对民事检察监督范围的科学界定,是研究民事检察监督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也是监督机关依法履行检察监督权的权限范围.民事检察监督应从审判独立、当事人处分权、裁判稳定性的关系等理论基础出发,结合我国检察监督的实际规定,进行范围的界定和划分.  相似文献   
38.
张丽珍 《北方法学》2011,5(6):119-125
替代条款要求在案件与一国有更密切联系时,排除冲突规则对案件的适用,发挥最密切联系原则的矫正功能。替代条款是法律选择的灵活性超越确定性的明证,是"方法"对"规则"的融合和革新,是英美法的自由裁量主义和大陆法的严格规则主义的较量。替代条款的盛行同样诠释了法的正义价值和安全价值之间博弈发展的古老命题,彰显了法律现实主义在冲突法领域的一度勃兴和鼎盛。《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在合同领域没有采用我国已有立法和各国立法中的替代条款,实为一大憾事。  相似文献   
39.
民事责任能力范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盛礼 《法学论坛》2007,22(1):76-81
民事责任能力是民法中的基础性概念.任何法律关系的主体只要具备民事主体资格,该主体即拥有民事责任能力.民事责任能力隐含在民事权利能力之中,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和民事责任的资格三位一体,构成民事权利能力不可分割的要素.民事主体的民事责任能力状况,与该主体的民事行为能力和认识能力无关.民事责任能力制度贯穿于合同法、侵权法等民法分则的各个组成部分,将其局限于民法分则的任何一部分都是对民事责任能力的不当割裂.  相似文献   
40.
张生 《法学研究》2007,29(1):125-134
有关资料表明,在清末制定民法典的过程中,虽然立法者极为重视本国民事习惯并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工作,但在当时的条件下,难以将本国民事习惯采纳为成文法。从宣统三年完成的《大清民律草案》来看,本国民事习惯几乎没有对编纂民律草案产生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