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0篇
  免费   36篇
各国政治   25篇
工人农民   7篇
世界政治   41篇
外交国际关系   420篇
法律   410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27篇
政治理论   90篇
综合类   35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75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126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79篇
  2009年   85篇
  2008年   85篇
  2007年   107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本文从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回族学等诸学科的渊源出发,梳理了这几个学科的相互关系和地位,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回族学的学科属性。本文认为,回族学隶属民族学,其学科属性具有综合性。如果从当前回族学的社会功能、研究任务、学者构成、学科体系和发展趋势等方面来看,回族学主要应当属于一级学科的社会学。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建立回族社会学、回族经济学等分支学科也应该提上日程。  相似文献   
42.
政府雇员制在我国是新兴事物.但由于此项制度必须以公务员制度的充分发展为先决条件,而目前我国的公务员制度仍未完善,这就注定政府雇员制度不会有好的发展前景.缺乏法律依据,产生程序过于随意和忽视对政府雇员权益的保护,更使这项制度的前景十分黯淡.  相似文献   
43.
对诉讼时效的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民法通则》规定的诉讼时效制度空间属消灭时效还是取得时效 ,学界看法不一。本文作者认为 :诉讼时效属于消灭时效。文章针对我国民事立法上规定诉讼时效过短的缺陷 ,提出作者的“三项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44.
我国民事诉讼检察监督中存在的问题与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我国民事诉讼检察监督历史考察的基础上 ,针对当前我国民事诉讼检察监督的权限、审级和结案方式等问题进行了剖析 ,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45.
侵权法的局限性催生了环境责任保险,而传统侵权理论对环境责任保险正当性的质疑是站不住脚的,它阻碍了环境责任保险的发展.事实上,环境责任保险制度把环境民事责任与合同契约责任有机联系起来,弥补了侵权行为法在环境侵权领域的局限性,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不仅不违反道德规范,不会导致个人责任没落,反而突破了传统侵权理论的桎梏,强化了侵权法的补偿功能,促进了无过错责任原则的发展,扩大了侵权责任的范围和领域,有助于近代侵权法向现代侵权法过渡,对侵权行为法具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46.
我国的反垄断法草案明确规定,实施违法垄断行为者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因此,损失计算将是我国反垄断民事诉讼中的重要问题.与一般的民事侵权行为相比,垄断行为造成的侵害有显著的特殊性,因此垄断损失的计算和证明多采用专家证言形式.垄断损失的计算方法主要有:标尺比较法,前后比较法,市场份额法和持续经营法,这些计算过程要接受形式和实质的司法审查.为了妥善解决垄断损失计算问题,我国亟待建立专家证人法律制度,提高法官和律师的反垄断法学和经济学素养.  相似文献   
47.
从宪法角度和法律三元分类角度看,民法典将基本民事主体表述为"公民"比表述为"自然人"更合适。各国宪法差异决定中国民法典表述基本民事主体不能复制德国民法典的规定。就性质而言,民事主体内部关系的内容是权利与权利,应避免使用"权力"之类术语来定义其内部组织或描述其功能。在数字化时代,民法典应着力保障在数字化背景下备受威胁的个人隐私权,促进民事主体实质性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但不宜承担公法功能。  相似文献   
48.
“三权分置”是中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民法典(草案)》近日公开征求意见,将于2020年3月提交全国人大审议通过。其在“物权编”简单移植了《农村土地承包法》土地经营权的个别条文,解决了土地经营权定性不明的问题,但使《农村土地承包法》的逻辑紊乱、利益失衡、无法放活经营权等问题进一步固化、显化,亟待作出实质性修改。其进一步修改应以实现“放活经营权”改革目标为基本遵循,坚守“物债二分”基本理论,充分尊重中国实际,切实维护农民利益。  相似文献   
49.
《民法典》物权编对真实物权设立了三种判断标准,即公示标准、事实标准和意思标准。基于绝对权的定位,通常以法定公示机制展示的物权为真实物权,此即公示标准,但这种标准并不唯一。在法律有特别规定的情形,征收等直接导致物权变动的客观事实能成为真实物权的判断标准,此即事实标准,与该事实不符的公示是错误的,公示的权利不是真实物权。此外,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土地承包合同等当事人的合意也能成为真实物权的判断标准,此即意思标准,在不涉及第三人时,应按照意思标准而非公示标准来判断真实物权。  相似文献   
50.
Why do some peace agreements end armed conflicts whereas others do not? Previous studies have primarily focused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warring parties and the provisions included in peace agreements. Prominent mediators, however, have emphasised the importance of stakeholders at various levels for the outcome of peace agreements. To match the experience of these negotiators we apply a level-of-analysis approach to examine the contextual circumstances under which peace agreements are concluded. While prominent within the causes of war literature, level-of-analysis approaches are surprisingly scant in research about conflict resolution. This article compares two Sudanese Peace Agreements: the Comprehensive Peace Agreement (2005) that ended the North–South war and led to the independence of South Sudan, and the Darfur Peace Agreement (2006) which failed to end fighting in Darfur. We find that factors at the local,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level explain the different outcomes of the two agreements. Hence, the two case studies illustrate the merit of employing a level-of-analysis approach to study the outcome of peace agreements. The main contribution of this article is that it presents a new theoretical framework to understand why some peace agreements terminate armed conflict whereas others do no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