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06篇 |
免费 | 15篇 |
专业分类
各国政治 | 27篇 |
工人农民 | 5篇 |
世界政治 | 10篇 |
外交国际关系 | 21篇 |
法律 | 502篇 |
中国政治 | 28篇 |
政治理论 | 37篇 |
综合类 | 29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11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27篇 |
2019年 | 24篇 |
2018年 | 19篇 |
2017年 | 20篇 |
2016年 | 21篇 |
2015年 | 34篇 |
2014年 | 59篇 |
2013年 | 73篇 |
2012年 | 78篇 |
2011年 | 55篇 |
2010年 | 43篇 |
2009年 | 47篇 |
2008年 | 63篇 |
2007年 | 56篇 |
2006年 | 62篇 |
2005年 | 58篇 |
2004年 | 51篇 |
2003年 | 47篇 |
2002年 | 30篇 |
2001年 | 14篇 |
2000年 | 17篇 |
199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马晶晶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08,(3):89-91
通过对扣押程序的基本原则进行系统理论研究,从而将保障人权的理念贯穿于扣押程序中,解决扣押程序中存在的理论难题,规范扣押程序的执行,使扣押程序成为一种稳定有序、符合合法性、正当性原则的强制性措施。 相似文献
112.
朱孝彦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08,(3):95-96
目前的劳动教养制度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而且不符合分权制衡的法理。可能导致权力滥用。从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出发,有必要从程序上完善劳动教养制度:劳动教养的决定权必须由人民法院行使;公安机关仅负责调查、取证、向法院提出对当事人劳动教养的请求;同时应该加强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的监督。最终做到劳动教养制度的公开、公正。 相似文献
113.
季丽春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3):110-112
和谐社会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理念,它不仅包含了人与人之间在道德层面的和谐共处,亦涉及了规范人的行为的各种规范之间的和谐以及各种制度规范应在和谐社会这一目标之下,充分体现和谐社会的要求在刑事法领域,在和谐社会这一目标的指引下,刑事诉讼法的改革向着两个方向迈进,其一是充分尊重人权,其二是向着不起诉方向迈进,这一制度将已经发... 相似文献
114.
郑曦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3):131-134
死刑作为最严厉的刑罚,必须受到严格控制.在控制死刑的问题上,程序法有四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一是死刑案件审理中证明标准的确立和证据规则的完善,二是死刑复核程序的改革,三是死刑判决后的纠错路径的设置和死刑赦免制度的激活,四是相关配套措施的完善.解决此四方面问题后,刑事程序法当能在控制死刑方面发挥其自身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5.
黄传钧 《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5(5):68-71
民事调解制度虽然存在于民事诉讼过程中,但属于非讼程序。私权自治、审判效益和司法文明的要求,促使民事诉讼契约化。民事调解协议本质上是一种诉讼契约,法院承担公证的角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我国民事调解程序:单独设置调解机构和调解主持法官;合理设置调解员选任程序、回避程序和参加庭审程序;采用签字生效制度;合理界定达成调解协议的标准。 相似文献
116.
宪法监督的司法化,是宪法监督的最主要和有效的方式。我国应当建立宪法诉讼制度,改革可以分三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由行政审判庭审理少数“准宪法诉讼”案;第二阶段,宪法监督委员会和人民法院共同实施监督;第三阶段,设立宪法法院承担全部宪法监督职能,最终确立我国的宪法监督制度。 相似文献
117.
我国新刑事诉讼法首次规定了对警察出庭作证的条款,但在实际操作中尚未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本文从我国警察出庭作证的现状入手,分析其面临的障碍,在借鉴国外这一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解决我国警察出庭作证问题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8.
在全球化趋势和法制现代化的背景下,我国侦查程序在程序保障与司法效率、打击犯罪和保障人权、追求真实与司法成本等方面都暴露出诸多问题,重新审视和改革势在必行。随着我国加入《联合国反腐败公约》,未来的侦查改革必须从更广阔的视野出发,改革侦查程序,推进侦查法治化,加强侦查能力建设。我国侦查程序的改革应当坚持“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的原则。侦查程序改革所要达到的目标,既包括合理约束侦查权,又必须有效保障人权。 相似文献
119.
徐兴涛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08,(4):93-95
乡土社会中法律的地方特色已为众多学者所提及,以乡土社会中大量存在的“私了”现象为解读文本具有实践价值。以国家——社会作为叙事平台,需要对“私了”的概念从实质上进行重新厘定;从哲学上的优先逻辑理论,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对冲及传统文化中的“厌颂”观念进行理性考量,可以显见“私了”在乡土社会根深蒂固的社会条件和心理文化基础。对“私了”现象进行国家法改良的可行性路径包括:形而上的观念的转变;形而下的司法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20.
毛建中 《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0(1)
从刑事争端解决的历史传统、演进过程等角度,探究刑事和解的社会支撑力量及其产生动因,并肯定了刑事和解作为一种刑事特别程序将对我国未来的刑事诉讼程序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