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61篇
  免费   128篇
各国政治   32篇
工人农民   126篇
世界政治   42篇
外交国际关系   79篇
法律   1735篇
中国共产党   72篇
中国政治   469篇
政治理论   163篇
综合类   107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103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110篇
  2017年   77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237篇
  2013年   325篇
  2012年   274篇
  2011年   256篇
  2010年   237篇
  2009年   264篇
  2008年   275篇
  2007年   296篇
  2006年   236篇
  2005年   230篇
  2004年   206篇
  2003年   129篇
  2002年   100篇
  2001年   72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For the past 5 year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re has been an increased emphasis on evidence-based programs, and, in particular, the promotion of experimental designs as the highest standard of evidence. This interest has been fueled by the Federal government's demand for accountability that links budget allocation with program performance.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Justice, the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agency within the Office of Programs in the U.S. Department of Justice is undertaking a number of effort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valuation research and address the need for evidence-based programs. These efforts have focused on making improvements upfront in the grant selection process so that well-designed evaluations will be undertaken and in the management and monitoring of ongoing evaluation research grants so that implementation and design issues can be identified and addressed. Evaluability assessments is a key strategy that NIJ is relying on increasingly to identify programs that have a high likelihood of being successfully evaluated. Whether these efforts will lead to an overall increase in the rigor of NIJ-supported evaluations remains unanswered at this time. The views expressed are those of the authors and not necessarily those of The National Academies or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Justice.  相似文献   
42.
随着网络游戏业的迅猛发展,侵犯网络游戏虚拟财产的案件出现得更为频繁,矛盾愈发激化,然而当前我国法律法规还没有对如何保护网络游戏虚拟财产权利作出具体规定。为了建立和完善网络游戏虚拟财产权利的保护机制,有必要对网络游戏虚拟财产的法律属性及权属作出界定,同时厘清用户与网络游戏运营商之间的责任承担。  相似文献   
43.
立法动议是向有立法权限的立法主体提出有关制定、修改或废止某项立法性文件的立法申请,立法动议权是立法权范围内的权利,是不特定主体的权利,是不一定产生对应后果的权利,是受法律保护的权利。立法动议权是立法模式转换、经济利益多元化、民主参与以及公众社会利益实现的必然。从主体、范围、实体规则、程序规则以及权利的具体实施几个角度探讨立法动议权的范畴与法律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44.
刑事司法中的人权保护是宪政权利保护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司法实践中存在的刑讯逼供已经成为严重侵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权的顽疾。我们应针对刑讯逼供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探讨遏制刑讯逼供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45.
ABSTRACT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IPV) continues to be an urgent social problem, despite decades of intervention and prevention efforts. Restorative justice programs (e.g., victim impact panels) may be a useful addition to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IPV) intervention, but it is unclear how these panels operate and to what extent they are consistent with restorative justice models. This naturalistic study of IPV surrogate impact panels used ethnographic observation of panels (n = 18), archival analysis of audience responses to the panel (N = 287), and focus groups and interviews (k = 4) with IPV survivors, an audience member, and batterer intervention providers to investigate these gaps. Findings suggest the panels manifest interactional processes consistent with restorative justice principles. Implications, limitations, and future aims of research on these panel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46.
21世纪中国的发展将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重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存在的地位和作用,社会主义事业的环境,以及在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和道路等方面。  相似文献   
47.
行人过街特征分析及自我保护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行人是道路交通活动中的弱者,行人事故伤亡约占所有交通事故伤亡人数的20%,而行人过街时的伤亡人数要占其中的50%以上。文章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行人过街的特征,并提出了诸如合理运用过街注意的转移、推广行人过街手势、采用防护设施等观点,以期对行人过街安全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8.
王彬  褚晓琳 《桂海论丛》2004,20(5):62-65
米尔恩人权哲学通过对先验人权观的批判,以低度道德作为其权利体系的理论起点,这有利于消除人权国际保护中的政治化趋向;低限人权概念是米尔恩人权哲学体系的理论内核,它在人权国际立法中具有可操作性,使人权国际保护从理论必然性走向了现实可能性;普遍人权命题是米尔恩人权哲学体系的理论诉求,普遍人权命题意味着人权主体的普遍性和人权标准的普遍性,并调和了不同人权价值的对立,从而为人权国际保护的对话提供了理论平台。  相似文献   
49.
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及其价值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现代社会,隐私权已经或正在成为许多国家法律明确确认和保护的权利,但我国法律迄今没有明定其为具体的权利。隐私权应否成为一项具体人格权,对它的保护有无价值,在民法典编纂之际确有探讨之必要。  相似文献   
50.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民事审判工作中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于2003年7月9日正式公布。它是对2001年10月27日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实施一年多的情况予以总结而作出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解释,对于保障工会的合法权益,推动工会法的贯彻实施,从而促进劳动关系的协调和社会的稳定,将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