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9篇
  免费   20篇
各国政治   2篇
工人农民   6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405篇
中国共产党   6篇
中国政治   99篇
政治理论   19篇
综合类   53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88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78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109篇
  2007年   100篇
  2006年   110篇
  2005年   93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01.
This study argues that the nature and intensity of a person's relationship with God creates a transposable cognitive schema that shapes people's views toward public policies such as executing convicted murderers. In this context, we investigate whether Americans who report having a close personal relationship with a loving God are less likely to support the death penalty. We hypothesize that such a relationship tempers the tendency to see punitiveness as an appropriate response to human failings. Individuals who hold a loving God image are more likely to believe that God responds to those who have “failed” or “sinned” by demonstrating unconditional love, forgiveness, and mercy. Accordingly, support for capital punishment is problematic because it contradicts the image of a merciful, forgiving deity; God's purpose—and admonition to believers—is to demonstrate compassion toward those who have trespassed against others. We test these possibilities using the 2004 General Social Survey (GSS). Controlling for a range of religious factors and other known predictors of death penalty attitud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Americans with a personal relationship with a loving God are less likely to support capital punishment for convicted murderers.  相似文献   
102.
残酷刑罚是不尊重罪犯尊严和人格,或者剥夺或限制罪犯不应剥夺或限制的权利,或者无助于实现使罪犯成为新人要求的,或者造成罪犯肉体或精神上极度痛苦的不必要的刑罚。残酷刑罚的认定有绝对性和相对性两个标准。无论从绝对性还是相对性标准看,死刑都是一种残酷的刑罚。  相似文献   
103.
传统理论认为,量刑是人民法院行使刑事案件审判权的表现,只有法官才有刑事裁量权.根据现行法律和检察工作的实际需要,检察官也应当充分行使刑事裁量权.检察官刑事裁量权具有特殊表现和特性.  相似文献   
104.
刑罚的本质是决定刑罚之所以为刑罚的内在规定性,是刑罚内部诸要素相互作用的所产生的有机联系,本质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它有层级划分。这是刑罚本质的综合性所决定的,也是运用哲学的方法对刑罚本质进行思考所得出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5.
论行刑个别化原则之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监狱的行刑运作必须遵循一定的活动原则.行刑个别化原则是特定行刑目的的派生物,是刑罚目的之于行刑的个别化要求,是一定时期刑罚制度及其理论在行刑观念上的折射.对分娩于国外监狱并为现代西方刑罚综合理论所极力主张的行刑个别化原则,我们应取其合理成份,弃其虚伪内容,坚持自己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6.
贪污罪与死刑的适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贪污罪适用死刑违背了刑罚的公正性,侵犯了罪犯的人格,实践中也收不到预防犯罪的良好效果,但就我国现阶段所处的条件而言,又不宜立即予以废除,因此我们只能采取先从技术上严格控制直至最后完全废除的刑事政策。  相似文献   
107.
论多元化假释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假释作为非监禁措施之一 ,蕴涵多方面的功能和效用 ,被世界各国所广泛适用。基于中国假释制度适用的现状 ,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中 ,应从假释制度的形式、假释提请的主体、提请假释的期限、假释监督的方式、假释考验的期限等几个方面出发 ,构建多元化的假释体系 ,逐步扩大假释制度的适用比例 ,充分发挥假释制度的应有功效。  相似文献   
108.
从立法精神、法律冲突及立法技术、立法目的等方面看,《治安管理处罚法》第102条中被侵害人对治安管理处罚不服的,可以通过信访、举报、控告等方式提出救济,但不享有复议权和诉讼权。  相似文献   
109.
1997年刑法对受贿罪的法定刑规定进行了修改 ,但在刑罚种类、内容、犯罪数额、犯罪情节等方面仍有诸多不足。只有通过立法对刑罚种类的增补和限制、对各种影响法定刑的综合情节进行定位 ,才能更有利于打击犯罪。  相似文献   
110.
为了保证司法的公正和司法独立,排除公众舆论对审判的影响是必要的.然而,司法如何利用舆论延伸和强化其功能,并未受到国内学界应有的重视.耻辱刑的作用过程就是国家、犯罪人和社会公众之间关于刑罚意义上共通的符号传播互动过程,是国家对社会的法律和舆论的富有效率的双重控制,具有隔离、规范的确认和名誉恢复的功能.从身体刑到犯罪信息的公开披露是古代耻辱刑的现代流变形式.我国应明确规定向社会公布司法判决作为一种刑罚措施,并建立国家判决数据库和复权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