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4篇
中国政治   2篇
政治理论   4篇
综合类   1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为更深入和具体了解地震灾害对法院纠纷解决的影响,2008年7月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调查分队就“灾后法院法律纠纷解决方面的问题”这一课题深入到基层人民法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实证调查。调查主要了解灾后基层法院涉灾案件的基本情况以及地震给法院正常诉讼工作带来的困难,同时获取了法院方面的相关统计分析资料与案例信息,从而对灾后法院受理的各类涉灾纠纷的基本情况和特点作了调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2.
汶川地震使得银行的巨额债权难以实现,舆论认为应当进行债务豁免,商业银行则更希望其债权能得到保护,冲突解决的关键在于如何平衡债权人的合法权利与债务人的生存权,但现行法律及司法解释对此的规定或者不够精细,或者其风险分配值得商榷。债权人与债务人的风险分担应该满足公平原则与效率原则,其核心就是使个体所承担的风险最小化。短期看,可以通过比较债务豁免、债务延期、强制执行等策略的优劣来选择最为实用的措施,政府应当明确其能与不能的边界;长期看,需要个人破产、巨灾保险等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相似文献   
13.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依法做好抗震救灾期间审判工作切实维护灾区社会稳定的通知》实质是对酌定情节的具体运用。为使我国的最高司法机关从几乎事事解释、案案指示的费心劳力工作中解脱出来,且最大限度地制掣法官刑事自由裁量权之行使,最大限度实现刑事个案正义,我国的刑事立法应参酌域外刑事立法,将较为成熟的酌定情节予以法定化、明晰化。  相似文献   
14.
“5.12”特大地震的抗震救灾行动,透视了当代“80后”大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热忱。在大灾面前,“80后”潜在的爱国热情被激发和培育出来,他们众志成城、万众一心,他们甘于奉献、勇于奉献,他们心系祖国、情系人民,用当代青年所特有的时代精神和民族气概支援着灾区,展现了“80后”大学生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体现了当代青年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5.
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矛盾容易激化。突发事件的背后涉及权力的设计和中央、地方分权的问题。汶川大地震提醒人们不宜过分拔高抗震救灾英雄少年;权衡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万不可忽视社会科学的重要性;在功利浮躁的背景下,尤其警惕诸多隐形的学术腐败等。文章检索了近期中国诸多社会现象,其中透露着深层次的以宪政为基础的法治问题。  相似文献   
16.
汶川大地震以后,地震灾区青少年处于特殊的心理状态。青少年社会工作者可以根据地震灾区青少年所具有的优势、兴趣、能力、知识与技能,运用优势视角社会工作介入理论、理念和技巧服务地震灾区青少年,为灾区青少年探求生存和发展的资源,提高灾区青少年面对灾难、抵御灾难、不怕困难的能力,逐渐使灾区青少年恢复到正常的生活秩序。  相似文献   
17.
2004年宪法修正案完善了我国国家紧急权的宪法规范,但通过比较其他国家紧急权的规定和参照四川汶川大地震应急预案的启动,我国宪法上的国家紧急权仍存在实体条件规范、程序条件规范、限制规范和监督规范缺失的不足。需要在宪法中增加判断是否应进入紧急状态的最基本条件,完善国家紧急权表决、宣布等程序,并明确国家紧急权的使用必须遵循基本人权不得克减的原则和比例原则,将行使国家紧急权事先、事中和事后的行为都置于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的监督之下。  相似文献   
18.
19.
汶川地震报道表现出中国灾难新闻报道模式的转变与突破。新中国60年来的灾难新闻经历了三种报道模式,即"党本位"的单向度闭合模式、"事本位"的多向度客观报道模式、"人本位"的全息化开放报道模式,后者标志着灾难报道的新突破:"全息化的开放报道框架"突破"单向度的闭合报道框架";人性化报道突破模式化报道,"集体呈现"向"个体呈现"转变;平民化视角凸显,展现多元人物的生存状态,避免"英雄神化"与"领袖宣传"。当然,汶川地震报道在转变与突破中也存在值得反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