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4篇
  免费   59篇
工人农民   12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595篇
中国政治   23篇
政治理论   4篇
综合类   126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MMP-2和MMP-9与脑损伤及其法医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9(MMP-2、MMP-9)是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家族中的两个成员,可降解Ⅳ型胶原、层粘连蛋白等基质成分,从而使血脑屏障结构破坏,通透性增加,导致血管源性脑水肿,在脑血管疾病和脑损伤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损伤后不同时段,MMP-2和MMPO含量及分布均呈现一定的波动性,探讨这些问题对脑损伤的治疗及在法医学中推断脑损伤时间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这些问题的相关研究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讨阴黄证血浆内毒素水平以及内毒素血症在阴黄证肝损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用Wistar大鼠24只,随机分为正常组、阳黄组及阴黄组.采用生化法测定内毒素含量和丙氨酸转氨酶(ALT)活性.结果:与正常组比较,阳黄组血浆内毒素水平无显著性差异,而阴黄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阳黄组与阴黄组ALT活性显著高于正常组,且阴黄组显著高于阳黄组(P<0.01).阴黄组中内毒素水平与ALT活性之间呈正相关关系(r=0.993,P<0.01). 结论:内毒素血症为阴黄证常见并发症,内毒素血症在阴黄证肝损伤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3.
本文根据学生伤害事故的原因 ,结合影响学生伤害事故归责的因素 ,阐述了民事侵权归责原则在各种学生伤害事故中的适用。  相似文献   
54.
工伤保险制度的功能不仅在于赔偿,更重要的是预防职业伤害的发生。我国工伤保险制度自从1988年重建以来,在职业伤害救济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我国的职业伤害发生率并没有明显的下降,说明工伤保险制度中的预防机制没有得到有效的调动。应从工伤保险缴费费率、政府监督、追偿权等方面完善工伤保险制度,充分发挥工伤保险制度的预防功能。  相似文献   
55.
大鼠皮肤挫裂创细胞间粘附分子-1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观察大鼠皮肤钝器伤后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变化规律。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大鼠皮肤钝器伤后1h、3h、6h、12h、1d、3d、5d、7d、9d ICAM-1的表达情况,并用MIAS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图像分析。结果 正常对照组大鼠皮肤有低水平ICAM-1表达,钝器伤后ICAM-1表达增加,伤后7d达峰值,伤后9d开始下降。结论 皮肤钝器伤可诱导ICAM-1表达增加,其时序性变化可望作为一种客观指标用于法医学损伤时间的推断。  相似文献   
56.
在刑事和民事审判中,经常遇到一些损伤与疾病共同存在的案件,审判人员要求法医工作者分析二者在案件中所起的作用。目前国内尚无评定这二者关系的参考标准,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以实际检案、审判实践和医学理论为基础,制定了本标准。根据损伤与疾病的作用大小不同,将外伤参与因果关系的程度划分了若干等级(0%~100%),就涉及死亡、刑事案件的损伤程度评定(重伤、轻伤、轻微伤)和损害赔偿问题(医疗费、营养费、误工费、伤残者生活补助费、死者丧葬费等)提出了具体的外伤参与度评判方法和量化意见。  相似文献   
57.
郑尚元 《现代法学》2004,26(3):38-44
本文以工业社会中工业事故和职业危害导致的人身伤害以及类似人身伤害的特征的分析为切入点,探讨受雇人人身伤害的赔偿与补偿问题,并通过受雇人人身伤害赔偿、补偿规则的历史演变,分析受雇人人身伤害权利救济方式的转变,即由侵权行为法向社会保障法的过渡及二者在受害人权利救济方式中结构的调整:现代社会中,侵权行为法在权利救济结构中所占比重的下降和社会保障法所占比重的上升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58.
Criminologists seldom have attempted to measure the severity of physical injury to victims of aggravated assault and homicide, even though it is significant to many of their research efforts. Previous attempts have been neither medically accurate nor medically acceptable.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shortcomings of these efforts and introduces an alternative method which is valid, reliable, and medically acceptable. In addition, the author discusses its applicability to research the impact of medical intervention on violent criminal assault, on factors which contribute to the severity of assaultive injury and the lethal outcome of violent assault, on specific questions regarding the patterns of offending and victimization, and on the administration of criminal justice.  相似文献   
59.
In the case reported here, the antemortem computed tomography scan (CT scan) was essential in the forensic investigation. A 32‐year‐old man was found fully awake with a facial abrasion, after what seemed to be a car accident. He lost consciousness suddenly one hour after initial management. Successive CT scan showed a facial fracture and a metallic foreign body in the carotid canal associated with an occlusion/dissection of the left internal carotid, a pseudoaneurysm, and a carotid‐cavernous fistula. The victim died from a stroke. Autopsy confirmed that the facial abrasion was a gunshot entrance wound, the metallic foreign body being a projectile. Intracranial vascular injuries linked with gunshot wounds are most of the time isolated and due to pelet embolism. The observed vascular injury association has never been described in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The CT scan provided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hronology of events that led to death.  相似文献   
60.
目的 探讨迷路震荡的法医临床学鉴定的有关问题。方法 对11例15耳迷路震荡的法医临床学鉴定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11例迷路震荡伤者,均有头部受伤史,伤后短时间内出现耳鸣、听力下降,其中4例伴前庭症状;常规耳科检查和头颅及颞骨CT扫描无异常;各种听力学检查提示感音神经性聋或混合性聋;选择ABR和/或40Hz AERP检测客观听阂,11例有不同程度听力损失,以高频听力损失为主,其中双耳4例,单耳7例;鉴定时间在伤后2-8个月;鉴定为轻伤6例,重伤5例。结论 头部外伤后短时间内出现耳鸣、听力下降,可伴前庭症状,常规耳科检查和头颅及颞骨CT扫描无异常,以及各种听力学检查提示感音神经性聋或混合性聋,可诊断迷路震荡,损伤程度鉴定至少在伤后2-3个月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