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1篇
  免费   7篇
各国政治   75篇
工人农民   4篇
世界政治   25篇
外交国际关系   101篇
法律   113篇
中国共产党   22篇
中国政治   48篇
政治理论   72篇
综合类   26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01.
经济全球化与后殖民是一个相伴的过程,技术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技术水平决定了各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地位与国际分工方式,并导致两次不同的殖民倾向。发达国家利用其先进的技术作为打破经济与化疆域的手段,实现其化渗透的目的,技术作为一种化成为后殖民主义树立的全球化的中心,也是全球化同质化的中心,同时,技术进步为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提供了机遇,它必将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恢复人在吉的主体性地位,  相似文献   
602.
80年代以来美国贸易政策的演变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潇  宋凯军 《东北亚论坛》2004,13(2):39-42,51
20世纪美国政策经历了从保护贸易到自由贸易 ,又从自由贸易到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转变过程。 80年代以后 ,在经济条件和政治压力下 ,美国政府选择了“自由且公平”贸易政策 ,其本质是美国从本国利益出发 ,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贸易政策。美国的“自由公平”贸易往往使其他国家遭受不公平的歧视 ,发展中国家受到的影响更大。贸易政策是一个国家政府所能够使用的重要战略性工具 ,分析美国贸易政策不仅有利于解决中美贸易摩擦。借鉴美国贸易政策 ,有利于增强我国通过合理的贸易政策保护本国的产业 ,维护国家的贸易利益和经济安全。  相似文献   
603.
新加坡的民间创业与科技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加坡在过去二十多年不断鼓励民间投资和支持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的创业活动产生了两个效果:一是加强了民间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创业经济成分,逐步改变了其经济对政府关联企业和大公司的过份依赖;二是科技创新使产业结构出现了从传统制造业经济为主向知识经济为主的转变。这一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有效地解决了其传统经济模式中的增长“瓶颈”问题,为抵御外部经济冲击和保持长期稳定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本文从经济增长动力角度分析新加坡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动力缺陷问题,并考察其政府采取的系列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604.
Mongolia's transition to a market economy has entailed rapid and extensive privatisation accompanied by, inter alia, stabilisation, liberalisation and de‐regulation. The primary objective of this strategy was to cement the new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der. Little weight was given to the problems created by the privatisation programme and only limited consideration given to questions of regulation in the economic,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spheres. However, the failure of the economy to translate economic growth into poverty reduction and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privatisation programme, which includes the progressive transfer of land, and proposals to privatise health, educational and cultural assets, have made regulation a more pressing issue. New, powerful social classes and interest groups have emerged, which have contributed to regulatory failure and capture and have undermined public policy. We identify a range of issues relating to privatisation and regulation and discuss the degree to which they are being addressed by the post‐1990 political class. Although there exist a number of regulatory agencies, there is a lack of political commitment, and only piecemeal implementation and enforcement. The scarcity of experienced and technically competent staff capable of establishing and operating effective regulatory agencies and ensuring compliance is also a major problem. Copyright © 2007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605.
循环经济是一种建立在物质和能量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模式,发展循环经济与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是高度一致的。当前,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在理念意识、系统规划、政策法规、技术支撑和监督管理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迫切需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606.
中朝经贸关系发展的现状及未来走势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进入新千年后,中朝经贸关系出现了历史性的新发展,特别是2003和2004年连续取得突破10亿美元的最好业绩,使中国在朝鲜对外经贸关系中的重要地位再次得以凸现,使东亚各国对其今后的发展前景表现出极大的关注。随着朝鲜经济市场化改革的进展,中朝双边贸易未来几年还有进一步发展的余地。  相似文献   
607.
王篆 《行政与法》2008,(5):60-63
离岸金融市场是金融自由化、国际化的产物,虽然它仅有不到一百年的历史,但其发展迅猛,已经成为现代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离岸金融市场也存在消极作用,它加剧了金融风险,加大了金融控制的难度。因此,离岸金融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有赖于相关法律制度的健全和保障。我们应深入探究离岸金融市场监管法律问题的独特性,根据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现状特点,找出我国离岸金融市场法制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并就如何建立和完善我国离岸金触市场法制建设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08.
归根到底由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所酿成的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又对当代资本主义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这种冲击遍及于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各个方面。它引发的一波又一波社会震荡大体上分为五种类型:一是由危机造成的高失业率、经济衰退、政府紧缩财政措施所引发的罢工、抗议和骚乱;二是危机造成的经济低迷、失业率攀升,使西方极右势力得以把其反多元文化、反外来移民的情绪推向极端;三是危机造成的这种经济低迷、失业率攀升,又在西方国家的外来移民聚居区中埋下了街头骚乱的根子;四是危机激起了标志平民主义抗议的"占领华尔街"运动;五是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国际金融危机期间的所作所为激起的独狼式恐怖袭击事件。这些震荡是资本主义的固有缺陷弊端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集中暴露的必然结果,因而即使在危机后幸存下来时它还将在一波又一波社会震荡中运行。  相似文献   
609.
在2000年海南凯立公司因寻求公开发行股票未果而提起以中国证监会为被告的行政诉讼案件发生之后,各方给予很高评价,并期待该案在推动未来我国金融市场法治化发展方面能起到重大影响。然而,凯立案发生之后近十年的中国证券市场法治化进程实际上已经证明当初人们的乐观预期落空了。在股票发行领域,监管者的实质性审查权力与现代金融市场的法治化要求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紧张和矛盾,进而阻碍了法院成为提升金融法治程度的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610.
That the extension of the rational choice model beyond the economy to all society can finally lead to integration of social theory is often claimed by the model’s advocates. The underlying assumption is that this model is valid for both the economy and society, in the form of an economic approach to, or a utilitarian paradigm of, all social behaviour. The meta-theoretical presupposition or injunction that agents are (should be) profit-seekers or utility-optimizers is therewith given the mission to integrate and ‘save’ contemporary social science. However, such extensions of the rational choice model from the economy to society neglect the fact that this presupposition has been partly mitigated and compromised within economics itself. If so, then suspicion is strong that the rational choice model would be even less appropriate for the other social sciences and thus fall short of achieving its self-designated role of integration of social theory. The conclusion of an interdisciplinary analysis drawing both from economics and sociology is that rational choice is far from being an integrative model of the economy and socie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