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篇
  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2篇
世界政治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4篇
法律   60篇
中国共产党   9篇
中国政治   39篇
政治理论   8篇
综合类   1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 毫秒
131.
论教师犯罪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小学内部的犯罪人是犯罪侵害的主要成员。中小学生被害人研究,应把关注的重点放在校园内的犯罪人身上。这是一种观念的转变。校园内犯罪人主要指教师犯罪人与青少年犯罪人。教师作为犯罪侵害的主体,有以下特点:1.隐蔽性;2.长期性;3.中和性;4.恶劣性;5.广泛性。教师犯罪的成因包括:教师个人的原因——法律知识的荒漠化;学校管理的原因——犯罪情景的多元化;思想观念的原因——传统理念的合理化。应把预防教师犯罪工作视为一个综合治理的系统工程,包括:一级预防,即发案前的远期预防;二级预防,未发案前的近期预防;三级预防,即发案后的处罚与救助。  相似文献   
132.
五十年前的哈富论战不仅活跃了当时的学术环境,也为法哲学领域留下了许多值得反复推敲的理论难题,而其中关于纳粹统治下的司法疑难问题的讨论,多年来常常引起许多涉及范围甚广的争议。本文就是试图立足于从更广阔的历史视角出发,考察哈富论战中相关的理论问题,对以告密者案件为代表的纳粹法制迷案进行更加细致的梳理,进而对哈特、富勒与拉德布鲁赫的学说背景加以重述,澄清有关的历史观念问题,并据此对相关理论问题的属性进行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133.
冯文光 《前沿》2009,(10):152-154
为领导商数建立公式,探讨领导商数的内容及其结构,阐述 领导商数对评价、培养干部以及领导干部不断实行自我超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4.
五十年前的哈富论战不仅活跃了当时的学术环境,也为法哲学领域留下了许多值得反复推敲的理论难题,而其中关于纳粹统治下的司法疑难问题的讨论,多年来常常引起许多涉及范围甚广的争议。本文就是试图立足于从更广阔的历史视角出发,考察哈富论战中相关的理论问题,对以"告密者案件"为代表的纳粹法制迷案进行更加细致的梳理,进而对哈特、富勒与拉德布鲁赫的学说背景加以重述,澄清有关的历史观念问题,并据此对相关理论问题的属性进行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135.
数列通项是数列的一个重要内容,文章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对数列通项的几种求法作了介绍,分别从观察法、利用前n项和求通项、叠加法或迭代法、解方程(组)法,使学生能够更全面的认识数列通项.  相似文献   
136.
《辽宁人大》2006,(12):24-24
美国科学家珀尔通过研究各种对人体有益的举止和对身体不利的行为后,结合医学方面的临床经验,总结出计算人类寿命的公式。根据这个公式,英国目前女性的平均寿命为82岁,男性的平均寿命为79岁,与实际医学调查结果接近。  相似文献   
137.
《北方法学》2018,(2):34-44
以我国首例被遗忘权案的分析为切入点,将被遗忘权置于司法的内部证成与外部证成的二阶结构中来进行阐述,不失为一条在司法视域下探讨被遗忘权的有益进路。在内部证成结构内,通过对首例被遗忘权案判决的逻辑梳理与检视,可发现其中概念与结构的逻辑缺陷,厘清被遗忘权案的逻辑推演。在外部证成结构内,判决应进行利益正当性法律保护必要性权衡被遗忘权与其免责事由三方面的论证建构。其中,利益正当性应作应然与实然的分析;法律保护必要性可通过公共利益矫正正义常识等后果主义论辩来证成;被遗忘权与其免责事由可通过重力公式来权衡。两级证成最终为被遗忘权案件的判决提供既具有规范性同时又保有可辩驳性的论证框架。  相似文献   
138.
宋新 《新法规月刊》2016,(6):124-13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将尊重和保护人的尊严作为宪法的基础和最高价值,不仅基于对历史的深刻反省,而且与基督教传统和康德哲学有密切联系。神和人的理性都认同人是目的,不是工具,如果国家把个人当作客体或者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使个人失去独立自主、自由发展的人的形象时,就侵犯了人的尊严。德国宪法上的人的尊严涵盖个人自决、身体和私生活领域不受侵犯、最低生存保障等方面。我国宪法第38条侧重对公民人格权的保护,与人的尊严尚有距离,思想基础也未集中于人是目的。德国的客体公式及目的工具理论具有参考价值,应从我国国情出发,在吸收借鉴的基础上提炼具有本土特色的人格尊严理论。  相似文献   
139.
目的是微不足道的,运动就是一切,这个著名的修正主义公式出自于伯恩施坦《崩溃论和殖民政策》一文。该公式的提出意味着伯恩施坦正式公开了他的修正意图,并转向修正主义。而这一公式则是伯恩施坦在同英国社会主义者巴克斯的争论中直接提出的,两人的争论涉及有关资本主义三方面的问题,即资本主义是文明的还是邪恶的;资本主义是否会迅速崩溃;社会主义的实现能否通过资本主义文明的整体演进。在这一争论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伯恩施坦转向修正主义的起点是对教条革命者的批判,也正是以此批判为基础,伯恩施坦逐渐远离了马克思主义,彻底转向修正主义。  相似文献   
140.
拉德布鲁赫公式具有普遍的法理论意义,既有研究可以分为描述、规范-分析与适用三个层面。在规范-分析的层面上,该公式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否认公式与不能容忍公式。以二元论讨论框架为基础进行分析,否认公式是法概念命题,体现文化相对主义,属于观察者视角下理论理性的范畴。而不能容忍公式是法效力命题,体现伦理学相对主义,属于参与者视角下实践理性的范畴,两者的性质并不相同。尽管如此,在司法适用时否认公式却可能构成不能容忍公式的“必要条件”。理解拉德布鲁赫公式的关键在于把握拉氏的法理念学说,即正义、合目的性和法的安定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