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6篇
各国政治   2篇
工人农民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4篇
法律   21篇
中国共产党   15篇
中国政治   22篇
政治理论   9篇
综合类   4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奋斗”概念,古已有之,古代的奋斗观只是朴素的奋斗观。随着时代的发展,奋斗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新时期,胡锦涛同志站在时代的高度,多次强调奋斗精神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他阐述了新时期奋斗观的新内涵: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团结奋斗,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奋斗观与科学发展观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82.
张福庆 《外交评论》2004,(2):102-107
苏轼是以一个改革者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的,他在进入仕途之初,就曾对北宋王朝的因循守旧、苟且偷安的作风,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响亮地提出“涤荡刷新而卓然有所立”的口号。苏轼与王安石的政见分歧,实质上是“怎样改革”的路线之争。由于政治地位和客观生活环境的改变,由于统治阶级的残酷迫害,苏轼晚年逐步改变了对封建君主所抱的幻想,他的忠君思想发生了明显的动摇。  相似文献   
83.
20世纪初,以胡适为代表的自由主义者和以李大钊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围绕"问题与主义"进行了一场规模不大但影响深远的争论.争论双方虽然观点不同,但对外来学理和主义要适应"中国今日的时势"的命题却形成了共识.马克思主义者们在争论中吸收了胡适的部分观点,开始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最初探索并取得了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84.
党的十六大以来反腐倡廉理论建设日渐成熟,其主要标志是胡锦涛同志发表的关于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若干重要讲话。胡锦涛反腐倡廉建设思想大致包括以下十个方面,一是提出“反腐倡廉建设”的重大命题;二是作出“反腐败斗争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科学判断;三是提出“十六字”的反腐倡廉战略方针;四是提出“改革创新、惩防并举、统筹推进、重在建设”的基本要求;五是提出了“四个结合”的反腐倡廉总体思路;六是提出反腐倡廉宣传教育要面向全党全社会;七是提出要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八是提出全党进一步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九是提出要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十是提出要加强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领导。胡锦涛同志反腐倡廉建设思想是一个完整体系,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我们党开展反腐倡廉建设的指针。  相似文献   
85.
胡锦涛总书记对青年和青年工作有着深厚的感情,一直热忱关心青年的成长,关心着青年工作的发展。总书记对青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高度赞扬,对青年一代健康发展的殷切期望,对青年干部成长培养的严格要求等青年观,是我们从事青年工作的工作者所必须认真领会和把握的。  相似文献   
86.
胡锦涛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明确了其构成要素,分析了其历史地位,并把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及理论体系视为同一层级的理论概念相提并论,作出了“五位一体”的新布局,增加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两个新目标,深化了我们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87.
坎坷的人生经历,引发了史铁生对生与死的深层思考:明了死是一个无需寻求而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人应珍视生之"过程".从个人的苦难中审视并发现整个人类生命存在的状态是与生俱存的永恒困境,并试图指出人类走出困境的求赎之路--从绝对独立自由的精神上实现超越,由敬畏生命而谱写出一曲人类不屈的生命壮歌.  相似文献   
88.
苏轼的绘画"形神"观,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但是因为理解的不同,后人对他的"形神"观有着不同的看法。有学者以为苏轼提出的"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就是一味地否定"形似"强调"传神"。其实,这并不是苏轼对"形神"的真正看法。根据研究表明,苏轼非常注重"形似"对于"传神"的重要作用,认为"形"与"神"是一件作品的两个方面,舍弃"形"不可能另外求得一个"神",求"神"当在"形"中。因而惟有以"不落两边"的方法对待绘画的"形神",才能创作出一件作品的"实相"--"形神两全"的圆满境界。苏轼的这种"形神"观具有佛教"中道"思想的精神。  相似文献   
89.
当今时代特征的变化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胡锦涛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角度回应了这一时代呼唤,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相似文献   
90.
北宋熙宁、元丰年间,雄踞于思想化领域的“宋学四派”为士大夫们提供了四种可供选择或归附的精神群体。置身于这一社会背景下的黄庭坚最后选择苏轼,除了学上的追求,尚有其深刻的思想基础。崇尚隐逸、厌倦仕途的思想倾向使他与积极世且居于执政地位的荆公学派保持距离,对佛道的涵容态度又使他判然区别于以司马光为代表的温公学派,而“中刚外和”的理想人格更与二程道貌岸然的圣贤气象两异其趣。苏、黄的内在契合主要体现于出世与和世的两难处境与共闷情怀,以及调和三教、打通雅俗的思想与人格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