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9篇
  免费   47篇
各国政治   3篇
工人农民   5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4篇
法律   415篇
中国共产党   11篇
中国政治   50篇
政治理论   28篇
综合类   209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再论法学对哲学诠释学的继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彬 《法学论坛》2012,(5):71-77
法学对哲学诠释学的继受,存在着解构与建构两种不同的理论路向。为此,须明确法律诠释学对哲学诠释学进行继受的可能与限度。立足于本体论与方法论相统一的解释学立场,在建构意义上将法学方法论纳入哲学诠释学的理论框架中,诠释学的任务不仅仅在于对法学方法论进行反思,更在于实现诠释学思维的方法论转化,创建法学作为人文科学的方法论。诠释学反思导向法律意义的追问,必然引起法律概念论从实体本体论向关系本体论的革新。  相似文献   
92.
随着司法解释在审判工作中的广泛应用,其所谓"立法化"的问题也引起了很大争论.本文通过对司法解释的概念及其权力来源,立法权与司法解释之间的界限的阐述,为司法解释"立法化"做出一个较为清晰的定义.在对具体情况讨论的基础上,结合司法解释中的具体条款的分析,进而明确司法解释"立法化"的具体表现,并对其合理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3.
刑法解释方法位阶性的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光权 《法学研究》2014,36(5):159-174
文义解释有诸多局限,需要其他解释方法来印证和检验,因此其并不具有优位性。客观目的解释的功能具有多面性,其仅在目的性缩限时具有绝对优先性,因此不能一概认为其有决定性;主观目的解释仅在提供不处罚的立法资料时具有特殊价值。在刑法解释的商谈、试错过程中,方法的采用有"各取所需"的特点,采用何种解释方法取决于对处罚必要性的判断;解释是一种结果,通常是在结论确定之后再选择解释方法,为法官定罪与否提供"事后注脚";由于司法裁判必须考虑国民的认同感,且要接受后果考察,刑法适用就必须兼顾大量解释方法自身难以涵括的各种复杂因素。因此,如何立足于法条用语的通常含义,将犯罪论体系、规范保护目的、国民的规范认同、处罚必要性等内容一并考虑,并且坚持实践理性,选择对个案最为合适的解释方法,将实质解释的结论限定在特定时代能够接受的范围内,从而平衡好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的关系,是比刑法解释方法的位阶性更为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94.
孙光宁 《北方法学》2014,(4):137-145
宪法解释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而在宪法解释方法的历史发展中,存在着两大分支:德国传统和美国传统,二者分别以文义解释和原旨主义为主导性解释方法。虽然两种传统有着诸多差异,但从20世纪以来却出现了趋同的倾向,以重视社会学解释方法为集中表现。在两种传统的差异与趋同中,中国宪法解释可以受到多方面的启示,包括回归宪法文本、期待个案发轫、扩展主体范围和重视社会效果等。  相似文献   
95.
李冠煜 《北方法学》2014,(6):92-101
《刑法修正案(八)》第22条增设了危险驾驶罪,但是该罪的行为类型欠缺多样性,醉驾行为没有情节的限制,双重既遂标准同时存在,从而导致了该罪的预期功能与现实效果之间的扭曲。为了填补立法漏洞,加强本条的可操作性,应当运用超前立法观、实质解释论和类型思维法,适当丰富该罪的行为类型,将其解释为具体危险犯,以"足以危害公共交通安全"作为统一的既遂标准。  相似文献   
96.
将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等区别开来,强调前者的重要性和优越性,是一种流布甚久的普遍观念。能否进行这种区分、如何区分以及这种区分是否具有规范意义等问题,在近年来也受到了理论研究的关注。从诉讼证明的认知构造来看,"直接证据"的界说应当区分严格的理解和日常习惯的理解;无论哪一种界说,都没有多少实际的规范意义。比较而言,关于直接证据的诸种传统界说多是有问题的;近年来的论争,无论是何种论说,都未能促进人们更好地理解此方面的问题。应当放弃在日常习惯理解意义上界分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等的视角来制定相关证据规则的努力,注重对前者的证明力进行审查。  相似文献   
97.
胡冬华 《理论建设》2021,(1):100-107
中国共产党人的“五四阐释”是指中国共产党人自五四运动以来,对五四运动的回忆、评价与反思。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从革命的领导力量、动力、阶段划分及任务等方面阐释五四运动,建构了“五四阐释”的革命话语;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奋斗目标、各阶段历史任务及青年的奋斗方向等方面阐释五四运动,建构了“五四阐释”的建设话语。文章回溯了中国共产党人“五四阐释”的建构历程,对深化五四运动的研究,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五四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8.
石经海 《现代法学》2020,(1):143-157
基于《监察法》的宪法性法律地位和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等理论基点,《监察法》的有效实施需《刑法》与之有机衔接。然而,《刑法》在相应职务犯罪主体及相关犯罪对象、罪名体系、刑罚配置和认罪认罚从宽规定等方面,存在与《监察法》不相对接的诸多问题,使得依《监察法》意图实现的监察全覆盖等目标难以实现,并会滋生新的权力滥用风险。《监察法》与《刑法》衔接实施以上问题的有效解决,应是基于以上理论基点,通过法律解释和刑法修正的路径,完善《刑法》相应规定的司法适用规则和立法规范设置。  相似文献   
99.
《Science & justice》2023,63(3):313-326
In the early days of World War II, many of the prominent and influential people of Polish nationality from the Free City of Danzig were arrested by the Germans and sent to the nearby concentration camp KL Stutthof. Nearly a hundred of them died within the next seven months upon their arrival, and were buried in a clandestine mass grave in a nearby forest. However, the exact nature of their death is unknown, as it is unclear what the attitude of the aggressors was toward the victims. We do not know whether there was only one executioner or there were several assassins, nor if the killing methodology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other state-regulated executions.The studied material represents the commingled remains of a minimum thirty-four people, possibly all male, aged from under eighteen to over sixty at the time of death. Perimortem traumatic lesions are shown mainly on the skull bones. We asked whether the perimortem trauma lesions visible on the victims’ skeletons could be informative on the cause and manner of their death.Our results show the prevalence of the perimortem trauma inflicted by a blunt object are on the parietal bones above the Hat Brim Line (HBL), which is commonly associated with a violent attack. The gunshot trauma was usually localized on the occipital bone or posterior parietal, which could indicate a shot to the back of the head, and this was commonly encountered during executions. No signs of defensive injuries can be explained either by restraining of the hands or by a surprise attack. The abundance and variability of the trauma type can be evident of multiple assailants. Moreover, the multiple impact points detected on several crania prove unnecessary overkill and brutality, which reflects the personal attitudes of the executioners towards the victims.  相似文献   
100.
拨开法律解释学的迷雾——对法律解释质疑的回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成文法具有开放性,时滞性,以及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嗣滑。解决这一缺陷的方式就是运用法律解释.这也正是法律解释学得以快速发展的原因.但就在这门学科与实践的结合逐渐呈密集翌之际.不少学者也对该门学科提出了种种的质疑.如反对解释问题、“辈分”问题、元规则问题、客观性问题等。文章对这几种典型的质疑给予了回应.以此希望能拨开法律解释学的迷雾、能对法律解释学更好地被认识与发展提供些许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