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6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7篇
工人农民   4篇
世界政治   9篇
外交国际关系   11篇
法律   66篇
中国共产党   6篇
中国政治   16篇
政治理论   19篇
综合类   7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论放任     
在确定间接故意的诸种见解中,容认说基本上是合理的。放任的存在与否,必须结合行为人对构成要件结果的发生是否有高度盖然性认识,是否存在认真的估算,是否对结果的实现毫不在意并认可、接受这一结果这三个层次的内容进行递进式判断。在区别放任和轻率时要考虑行为人对客观危险的认识、对结果是纵容还是有防止结果的真挚努力。  相似文献   
102.
戴昕 《科技与法律》2015,(2):412-432
以2014年围绕互联网新闻聚合应用"今日头条"引发的著作权争议为切入点,就互联网时代与新闻生产有关的若干著作权法律与政策问题提出评论。"今日头条"争议中随处可见的强劲产权话语是著作权法制在我国迅速发展过程中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但法制的发达不意味着政策思考面临的事实问题已经得到解决。而产权话语的强势则暗藏危险,它可能会让人们忽略保护产权只是著作权制度促进社会福利的手段,并非社会追求的目的本身。通过著作权制度促进社会福利意味着人们应关注生产性创新,并警惕以产权为理由提出的分配性要求。就"今日头条"事件涉及的新闻生产来说,传播创新的社会效率价值尤其应得到足够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3.
在知识经济即将到来的时候,对知识经济本质特征的认识,人们虽然已从知识、技术、信息、脑力劳动等角度作过概括,但更为确切的概括应为复合智力,即由人的智力、计算机的智能和生产产品的智能构成的组合智力。复合智力具有空间转移性、时间持续性、增效性和偶然失效性,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认为这一特征,对于我们构建科学的知识经济理论体系、准确而具体地理解知识经济的创新、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都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04.
犯罪故意的心理形式包括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认识因素是意志因素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认识因素是研究犯罪故意的一个关键问题.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包括两部分内容,即事实性认识和规范性评价.在我国四要件的犯罪构成理论通说背景下,犯罪故意的事实性认识因素乃客观构成要件.而规范性评价的内容则应当是社会危害性认识而非违法性认识.也就是说,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包括对客观方面的事实性认识和社会危害性之评价.  相似文献   
105.
转型期中国乡村基层村庄民主选举备受学界关注,学界分别从乡村治理、制度变迁、政治民主等角度考察这一问题。然而这些考察忽略了一个重要维度:乡村公共性主题。笔者认为这一主题才是乡村选举的实质和意涵。通过Y村选举及修路等涉及村落公共事务的个案,笔者考察当前村落选举与村庄公共性生产、村落公意和共识的关系,文章认为当前基层乡村依然延续了差序式的公共性生产模式。这种公共性生产模式与通过选举运作生产公共性的模式之间具有内在张力,正是这种张力导致试图透过西式选举达成村落公意和民众共识的设想在重建当代乡村公共性实践中遇到问题。  相似文献   
106.
韩来英 《青年论坛》2010,(3):153-156
依据CNKI2007年中的数据,对《图书情报知识》进行全方位分析比对,同时也对该期刊的引文文献类型、作者情况等特点进行多角度分析。其目的是全面了解《图书情报知识》在学术研究活动中,学者对该刊载文的借鉴和吸收情况以及情报学引文的基本特点和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07.
法理学与两本《法理学》教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理学之为法理学的根本在于它是一种使人过有善德的生活的知识。现代法理学逐渐向科学的靠近,逐渐模糊和开始遮蔽这种对法理学的基本认识。在我国,这种趋势集中体现在法理学教材的编纂和体现在其中的基本认识。本文通过对两本法理学教材对法律的历史、基本的法律立场和法律技艺的处理的比较,从而凸现这一现象,进而指出法理学教材编纂所应当持有的法理学的知识观。  相似文献   
108.
文章厘清了我国研究型大学形成的定义特征,提出了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功能和建设理念,着重对研究型大学建设的宏观定位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期确定研究型大学建设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109.
The knowledge gap hypothesis holds that when new information enters a social system via a mass media campaign, it is likely to exacerbate underlying inequalities in previously held information. Specifically, while people from all strata may learn new information as a result of a mass media campaign, those with higher levels of education are likely to learn more than those with low levels of education, and the informational gap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ill expand. Though this hypothesis has received widespread attention in other disciplines, it has attracted relatively little attention in political science. Using data from the National Election Studies,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how well the knowledge gap hypothesis describes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in presidential campaigns from 1976 to 1996. The results of the analysis show that knowledge gaps do not always grow over the course of presidential campaigns and that some events, such as debates, may actually reduce the level of information inequality in the electorate.  相似文献   
110.
Suspicion regarding the notion of truth is a characteristic feature of much contemporary thought. Often this suspicion is based in a view that takes truth to be a notion associated with a discredited view of knowledge or with an oppressive and exclusionary politics. That the very possibility of knowledge, and so of our access to the truth, can be put in question and that truth itself always operates within a political dimension are not, of course, claims that can be denied. Nor can it be denied that knowledge, truth and power are closely tied together. But these considerations should prompt us to a reappraisal of the notion of truth that sees it as more, not less, significant. This paper is an attempt to begin such a reappraisal and to attend, not merely to the truth. Speaking the truth is not something the successful achievement of which can, in every case, be guaranteed in advance; yet neither is it something that we can abandon or igno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