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4篇
法律   17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10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26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西方象征主义诗人们提出的通感理论极大地推动了诗歌艺术的创作发展,而数千年以来的中国文论却不乏与通感理论相符的实例。文章试图就此对中西方文艺创作的通感现象作进一步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52.
乾元二年(759年)是流浪诗人杜甫生活最为动荡的一年,这一年的初秋,诗人弃官度陇流寓秦州;冬十月,还是因生活所迫,由秦州到同谷;冬十二月,又是生活所迫,由同谷南下成都。诗人不幸陇右幸,诗人没有因为陇右的奇山异水而改变处境,陇右却因为诗人的到来而留下了110多首情景交融的上乘诗作,怨而不谤,哀而不伤,使诗人的人格诗艺都达到了至善至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53.
通过解读日本奈良时期著名和歌人大伴旅人的代表作《赞酒歌》十三首的构造、诗语、主题思想,认为《赞酒歌》并非单纯停留在对汉文典籍个别词句的借用,组歌的主题不仅反映了大伴旅人对《世说新语》任诞篇中"竹林七贤"的推崇和向往,还折射出佛教无常观、儒教道德伦理、老庄道家思想等思维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通过将《赞酒歌》与李白的酒诗进行对比,发现二者之间既有思想文化上的同源性,又有情感抒发上的相异性,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正在于二者社会身份地位和时代背景的不同。  相似文献   
54.
战争是文学作品的重要题材之一。《诗经》作为我们民族的文化宝典 ,其有关战争内容的诗篇所透露的情感特征与体现的军事战略思想倾向 ,有助于人们认识我国古代军事文化的深刻内涵及其特色 ,正确理解我国古代丰富的军事战略思想。  相似文献   
55.
中国古典诗歌对20世纪初在英美诗坛盛极一时的意象派诗歌创作曾产生了深刻影响.以庞德为代表的意象派诗人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接受却是以一种文化误读的形态存在的.对汉字结构、中国诗的格律、诗歌含义等方面产生的误读,成为庞德等意象派诗人进行诗歌革新和创作的灵感源泉,并对当时英美意象诗派的形成和繁荣产生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6.
提出并论证陈寅恪先生有 1 8首诗作是在成都所作 ,并对这 1 8首诗作的内容进行了归类介绍 ;此外 ,还对陈寅恪先生作为诗人、著名学者的人品、学识进行了简要评价  相似文献   
57.
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永州,面对严酷的政治迫害,柳宗元故作平淡清闲,但其内心却充满理想与现实的激烈矛盾。《种术》一方面企图从道家种药修炼中寻求解脱,另一方面却又无法放弃自己的理想追求,这正是柳宗元被贬初期思想状况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58.
李商隐是我国晚唐时期独树一帜的诗人 ,一生仕途坎坷 ,羁旅飘泊 ,先后赴桂州、徐州、梓州等地担任幕僚 ,留下了大量诗篇。李商隐也曾数次来山西 ,并留下了为数不少的作品。但李商隐到底来过几次山西及留下哪些诗作 ,却历来说法不一。从一些资料的零星记载及通过对其作品的分析 ,可以推断出 ,李商隐或寓居或路经 ,前后至少有六次来过山西。其在山西期间所创作的诗篇大约有 47首。  相似文献   
59.
月是唐诗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意象之一,特别是其中的“水月”意象——由于其中“水”、“月”相得彰益的视觉特点迎合了我国古代文学推崇的阴柔、含蓄的审美观,形成了“水月”意象的基础原因。因此,在唐诗中诗人常常借助“水月”这一复合意象抒发复杂的情感。  相似文献   
60.
《大河尽头》作为李永平迄今为止最气势磅礴、结构井然、首尾呼应的长篇力作,呈现出李长于结构、精于布局、善于把握大叙事的独特优势。如果结合"殖民主义"词根展开思考,他既再现出大历史视野下的殖民主义乱象,又立足于个体,呈现出个体成长/自我教育,自我清洗之后的重生,这其中自然也包含了解殖民或去殖民。当然,在这部长篇中,一贯书写"旅行本土"的李永平更加重了台湾元素的砝码,而显示出其可能落地生根的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